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9 (1700-1725).djvu/81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五十五卷目錄

 常德府部彙考一

  常德府建置沿革考

  常德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常德府星野考

  常德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二百五十五卷

常德府部彙考一

常德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

本府

《禹貢》「荊州之域。」 《漢書》:「周成王時,封鬻熊之曾孫繹於荊,為楚。」 舊《志》:「商周為蠻蜑所居。」 按王應麟《玉海志》:「漢武威將軍劉尚擊武陵五溪蠻。」 酈道元《水經注》,「武陵有五溪,雄樠、酉、潕、辰,皆蠻彝所居,故謂五溪蠻,在今辰州界。」 又《漢書疏》:「辰州盧溪縣西有武山石室,可容數萬人。」 乃其地也。據此,則常德非蠻蜑所居可知。蓋其時武陵郡所統甚遠,五溪皆其邊徼,舊志譌舛,今宜正之。秦屬黔中郡。《通鑑》始皇三十六年,分天下置三十六郡,後增四郡。楚曰南郡、曰黔中郡、曰長沙郡。攷《漢書》,秦昭王使白起伐楚,取蠻彝地,置黔中郡。章懷《注》:「黔中故城在辰州沅陵縣西,常德其屬地也。」 漢高帝初,更黔中為武陵郡,後改為義陵。五年,更名雒陽,治索縣。領孱陵、臨沅、沅陵、鐔成、無陽、遷陵、辰陽、酉陽、義陵、佷山、零陽、充并索為十三縣。隸荊州刺史。新莽改建平郡,屬荊州。東漢光武建武二十四年,復武陵郡,治臨沅,領漢壽索。陽。嘉三年,更名荊州,刺史治,領孱陵、零陽、充、沅陵、辰陽、酉陽、遷陵、鐔成、沅南三國曹操赤壁敗後,遂與吳蜀三分。荊州北境屬魏,西境屬蜀,東境屬吳,武陵西境也,先主歿後所分地,悉屬吳。吳以武陵分置天門郡。晉武陵郡領臨沅、龍陽、漢壽、沅陵、黔陽、酉陽、鐔成、沅南、遷陵、無陽十縣。宋、齊皆為武陵。梁置武州,改為沅州。隋改朗州,復為武陵郡。大業初,州廢,復置郡治武陵,領武陵、龍陽二縣。唐復朗州,改武陵郡。天寶中,屬山南東道,領武陵、龍陽二縣。梁將馬殷因改朗州,執雷彥雄等送於梁,遂陞朗為永順軍,後馬殷以其子希振為武順軍節度。唐改為武貞軍,以朗人雷滿為節度。周廣順二年,改為武平軍。宋乾德三年,析武陵置桃源縣。大中祥符五年,改為鼎州,陞永安軍,又改靖康軍。政和七年,陞常德軍節度南度後又置沅江縣。紹興十七年,孝宗初以晉安郡王授常德軍節度使,即位於乾道元年,遂陞為府,領節度使,屬荊湖北路安撫司。元至元十二年,置常德府安撫司。十四年,改為總管府,復改為路,屬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分隸江南湖北道肅政廉訪司,陞桃源、龍陽為州。明洪武甲辰年,復為府,屬湖廣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分隸湖北道,領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兼領澧州及安鄉、慈利、石門三縣。」 三年仍降桃源為縣。九年降龍陽為縣。十一年省沅江入龍陽,尋復置之。洪武三十年,歸澧州及安鄉、慈利、石門,隸岳州府,領縣仍四云。

皇清順治四年入版圖,府如舊。領四縣,屬湖廣等處。

承宣布政使司。分隸湖北道。康熙三年,以府分屬湖南布政使司。臨以分巡湖北道。康熙六年,裁減分巡湖北道。九年隸岳常分守道。

武陵縣

漢義陵郡索縣,東漢為武陵郡臨沅縣,順帝更名漢壽,為荊州刺史治。沈約《宋書》荊州刺史治武陵漢壽,魏晉治江陵。劉禹錫《漢壽城春望》詩自注:「古荊州刺史治,亭下有子胥廟,兼楚王古墳,在今漢壽鄉之崆巃」 ,其城址宛然。三國吳改為吳壽。梁置武州,隋改為武陵縣,屬朗州。武陵縣名由此始。大業初,改屬武陵郡。唐屬朗州。宋屬鼎州。為望縣,謂在五千戶以上,名曰望縣。乾德初,屬常德府。元屬常德路。明屬常德府。

皇清武陵縣屬常德。康熙三年,仍隨府分屬湖南。

桃源縣

秦屬黔中郡。未縣,漢屬武陵郡。未縣,東漢為沅南地。陽嘉三年,更名荊州,刺史治領沅南,以其縣南臨沅水,故名。桃源尚未縣,止屬沅南。隋省入武陵縣,屬朗州。唐如舊。天寶中,屬山南東道,領武陵、龍陽二縣,是時桃源仍屬武陵,尚未另縣。宋乾德二年,析延口等村,始置桃源縣為望縣,謂在五千戶以上,名曰望縣。然「桃源」 縣名由此始。元元貞丙申,陞為州,明洪武三年復為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