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9 (1700-1725).djvu/85

此页尚未校对

稱鰲山悟道

七姑山 :在府治北八十里。

藥山 在府治北九十里。梁以此名縣。唐為僧惟儼道場,刺史李翱曾訪之。

文殊山 在府治北鴈門村,舊有雙松亭。宋黃庭堅詩:「文殊堂下松,永日如鳴琴。我登雙松亭,時步雙松陰。中自寂寞人,安禪無古今。」

龍巖山 :在府治北九十里。中有石橋,岩壁嵌空,石乳如筍,行可五里至其穴。泠然水流,不可俯視,禱雨輒應。

虎齒山 :在府治北二十里。形如虎齒,居民嘗以六月祭之。

浮山 在府治陽山西北三十里,為本郡少祖山分一支,下結陽山為府,枕落一支結府城。濱沅水。

花山 :在府治西二十里。山多杜鵑花,每春季鳥鳴,花開如錦屏橫列云。

善濟山 在府治西八十里。昔有妖女祠,唐袁映焚之,妖遂息。後人因名山曰「善濟」 ,而立袁烈士祠。

善德山 在府治東南十五里。一名枉山。隋刺史樊子蓋以堯曾讓天下於善卷,卷避之於此,故名善德山。其村曰善卷村,《道書》第五十三福地。又曰枉人山。《水經注》曰:「沅水又東歷小灣,謂之枉渚。渚東里許,便得枉人山。」 山西帶循溪一百餘里,茂竹便娟,披渼蔭渚,長川逕引,直抵金霞。小溪迂折,遠注於沅。小灣乃善卷之釣灣也。渡枉水而西,為乾明寺,存米芾寶藏扁字。舊有「楚望」 、「臨睨」 、「仰止」 三亭,後俱圮。明萬曆間,郡人楊時芳者,斂貲倡建石塔一座、八方樓一座,為府學巽方文筆。蓋無是山,不可以為郡,堪輿家謂為捍門華表。明萬曆間,知府劉一全於塔前築樓三層,上供大士,中供善卷先生、三閭大夫,滄浪漁父,以風流俗,今俱廢。蓋寺宇昔稱壯麗,兵燹之後,荒圮頹敗。清辰常鎮少保楊遇明重修。木瓜山 在府治東十五里,有木瓜古寺。相傳李太白長流夜郎時宿此,有詩。

淳于山 在府治。盛弘之《荊州記》曰:「武陵舞陽縣有淳于、白雉二山,在寧州武陵之界,絕壑之半,有一石雉,遠望首尾可長二丈,伸足翔翼,若虛中翻飛,頭綴著石。」

古城山 在府治西南七十里。前有古堤,城砌宛然。攷司馬錯城,不知定處,或即此也。又有坡,亦名曰「望城坡。」

盤古山 在府治西南三十里。山上有盤古寺,創自唐同光元年。山旁為裴家沖,沖內有裴公古井,井泉歷久旱不竭。《碑銘》曰:「裴公古井,清泉皎冽。盤古之靈,液流不竭。」

五泉山 在府治西南四十里。山下有泉五處,四季長流不涸。五泉之水,其味不同,有冷者、甘者、小溫者、澹者、重者,故號「五泉」 焉。

三尖山 在府治西南一百里。層巒聳翠,三峰插天。舊《志》謂金霞為常城面山形勢猶少。偏如三峰,乃真文廟之文峰特秀者。山勢重。七寶洞綿亙百里而來,為大江以南萬山發軔之祖。山上石壁嶮峻,高插雲漢。中有六峒:一雷峒、二閃峒、三風峒、四雲峒、五雨峒、六龍峒。凡祈晴禱雨,詣峒響應。至此,山之晦明變化,千熊萬狀。西望烏雲山,隱躍天外。旁則稻蘿嶺聳出雲表;浪嶺坡層崖疊浪,神功寨森立嵌巉,茶合殿連峰接岫,三峰並肩,特出雲外,宜吾郡人文蔚起也。武山 在府治西二十五里,一名河洑山,又名大和山。山阿中有耆闍寺,山頂有道德觀,俱經兵燹。嘉靖初,方士即觀址建真武廟,改名太和觀。觀下有卓刀泉,又云德勝泉。有崔婆井,水甚清冽,往來人皆掬飲之。井後有關公廟,又有崔婆廟,今廢。其傍有西山仙井、白雲峒遺跡,即張虛白醉臥處,有巨石,明崇禎間,分巡陳公瑾於其上建馬伏波廟。其水出石下,謂武陵溪。石彎環如牛,俗名犀牛口。中有沙石高堆,俗呼「自來墳。」 石根潛行水中,名「石骨渡江」 ,堪輿以此為常武天關山。

高吾山 在府治武山側,一名「西山。」 盤踞森聳,周環百餘里,發跡甚遠。諸山四面攢拱,其下即武陵溪,合於沅水。晉漁父黃道真隱此。

鹿山 在府治高吾山下。古有鹿穴。武陵溪人射鹿,遂入石穴,見有梯,因上,豁然明朗,桑果陰森,歸以桃樹記之。後復尋前處,莫知所在。塔山 在府治西南九十里。

金霞山 在府治南八十里,為府儒學。前案「夕陽斜炤,光燦陸離」 八景中《金霞晚炤》是也。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