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9 (1700-1725).djvu/8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間,方士創立「真武廟」 ,遠近神之趨附者無虛日。嘉靖丁亥,知府方仕慮其惑眾,毅然除之,幻妄遂息。

滄山 在府治南一百二十里,與霞山相對。上有孟子巖,訛傳孟母教子曾遷於此。其水東北流出滄港,合於沅。舊《志》編入龍陽縣,誤。

霞山 按《一統志》:在府城南一百里,有淘金場。穿石山 ,在府城西南一百二十五里,橫插大江,傳馬援穿石竅以避暑,恐非人力,春夏水溢,則江水穿流。

龍門洞 ,在府治西北六十里梁山北麓之七丘村。上有龍王廟,用軟梯以下,約四丈餘,始得路。巖石空杳,中有石柱,八稜如玉。前為石室,名曰「觀音堂。」 其大士遺像,皆水液滴成,宛如裝塑。後有龍床,鱗爪刻畫,宛同雕琢。半里許,小門內一石坪,上有小田七坵,以水之盈竭占歲之水旱,此又七坵之由名也。又約里許,前後有門,下有龍潭,幽深難料。投以石,半晌,潭底鏗然如鐘聲。門小開,不能入,止伸手門內以取水。禱雨者取而輒應,訛傳潭水與枉山白龍潭相通。唐司馬劉禹錫有《龍門禱雨歌》。明成化間,知府楊宣親至其處,因驗,作歌頌之。弘治間,知縣應能亦祈禱而驗。典史秦頎生入其中,詳其嶮異云:「大江 」 在府治南,名沅水。沅水出牂牁且蘭縣,為傍溝水。又東至鐔城縣,為沅水。其支從黃平州出諸葛洞,下鎮遠府,始通舟流。平溪與思州水合,過沅州經洪江與黎平水合,又過江口與漵水合。又流辰溪,與錦水合,東至瀘溪及辰州與酉水合,東下壺頭,經怡望,歷臨沅,則今本府城是也。東注龍陽,與滄浪水合。有澹水出漢壽,自鼎港復與沅合,始下注洞庭,與澬、澧合流云。漸水 在府治,一名澹水,出漢壽縣西陽山,今武陵縣東北四十里崆巃城,古漢壽縣城也。其地仍名漢壽鄉,城塹猶在縣西陽山則今梁山是也。所出之水,則梁山西麓靈泉寺側石罅中水轟殷不絕為溪河。逕崆巃城下,東北流,歷諸湖而出於今龍陽鼎港。按:此水為洞庭九江之一,

潛水 在府治東北一十五里。溯源九溪,下合大江。

枉水 在府治南。源出枉山,《楚辭》「朝發枉渚」 ,即此。

朗水 在府治南八十里。酉水自辰州流至此,謂之朗江。《漢書》:「何卲封於此。」

沅水 按《一統志》在府城南。上自辰州界流入桃源縣境,經此東流至龍陽縣北,入洞庭湖。油水 ,《水經注》:出武陵孱陵縣西界,東過其縣。縣北有白石山,油水所出,東逕其縣西,與洈水合。水出高城縣洈山,東逕其縣下,東至孱陵縣入油水也。縣治故城,王莽更名孱陵也。劉備孫夫人,權妹也,又更修之,其城背油向澤。

又自孱陵縣之東北,逕公安縣西,又北流注於大江。

泿水 ,《水經注》:出武陵鐔城縣北界沅水谷。《山海經》曰:「禱過之山,泿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海。」 是也。

又南至鬱林潭中,縣與鄰水合。水出無陽縣,縣故鐔城也。晉義熙中,改從今名,俗謂之「移溪。」溪水南至潭中,注於泿水。又東至蒼梧猛陵縣為清溪。又東至高要縣為大水鬱水。鬱林之阿林縣,東逕猛陵縣,猛陵縣在廣信之西南,王莽之猛陸也。泿水於縣左合鬱溪,亂流逕廣信縣。《地理志》曰:「蒼梧郡治,武帝元鼎六」年。開王莽之新廣郡縣曰廣信亭。王氏《交廣春秋》曰:「元封五年。交州自羸」縣,移治於此。建安十六年,吳遣臨淮步騭為交州刺史,將武吏四百人之交州,道路不通。蒼梧太守長沙吳臣,擁眾「五千,騭有疑於臣,先使諭臣,臣迎之於零陵,遂得進州。臣既納騭而後有悔,騭以兵少,恐不存立。臣有都督區景,勇略與臣,同為之用。」騭惡之,陰使人請臣。臣往告景「勿詣騭。」騭請不己,景又往,乃於廳事前中庭俱斬,以首徇眾,即此也。鬱水又逕高要縣。《晉書地理志》曰:「縣東去郡五百里,刺史夏避毒徙縣水居也。縣有鵠奔亭。廣信蘇施妻始珠鬼訟於交州刺史何敞,處事與釐亭女鬼同。」王氏《交廣春秋》曰:「步騭殺吳臣區景,使嚴舟船,合兵二萬,下取南海。蒼梧人衡毅、錢博、宿臣部伍興軍逆騭於」蒼梧高要峽口,兩軍相逢,於是遂交戰,毅與眾投水死者千有餘人。

又東至南海番禺縣西,分為二,其一南入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