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9 (1700-1725).djvu/98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五十七卷目錄

 常德府部彙考三

  常德府城池考

  常德府關梁考

  常德府封建考

  常德府公署考

  常德府學校考

職方典第一千二百五十七卷

常德府部彙考三

常德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武陵縣附郭。

常德府城池 ,周赧王三十七年,楚人張若築。是年,秦昭王遣其將白起伐楚,取黔中地。楚人張若築城以拒秦。舊《志》:在縣東一百步,今治城,疑即舊址也。後唐副將沈如常砌二石櫃,上在府城西南百步,下在府東南一里,皆壘石江濱,修砌堅固,捍禦水勢,保障城隍,至今賴焉。歲久衝塌漸多,時葺而修之。宋元豐五年,將作監主簿李湜開溝渠,置斗門。景定四年,宣撫使韓宣、呂文德修浚城池。元至順三年,築土城未就,軍帥蔣大不花續成之。延祐六年,常德路郡監哈「於府學前,砌石櫃一座,高二丈餘,以殺水勢。」明洪武甲辰年,總制胡汝即舊城修之。洪武六年,常德衛指揮孫德「再闢舊基,壘以磚石,覆以串樓,作六門,浚壕池高二丈五尺,週迴一千七百三十三丈,約九里十三步。串樓一千五百八十三間,警鋪一百五十七所,今殺其半。雉堞三千二百四十八垛,門六:東曰永安,上南曰神鼎,下南曰臨沅,西北常武,正西曰清平,北曰拱辰。」南臨大江,東、西、北三面浚壕池環之。東、北二門有月城,西有橋,石基木板,上有鋪,覆以瓦。拱辰、清平外皆石橋。慮城中水積不流,砌三斗門,上在清平門內。後營中在縣學右,下在衛後。涽皆北向,水繞城背。永樂十三年,指揮李忠重修城垣,加以樓櫓。正統十年,指揮夏宣補修城垣。正德二年,指揮段輔修砌江岸城墉。十一年,指揮陳鼎重建西門城樓。嘉靖十三年,重建清平門城樓。十四年,指揮周東修砌城垣,復於城下壘石為堤,高八尺,亙延如城。崇禎十年,郡人楊太傅嗣昌鼎建城垣,并各門城樓敵臺。先是,流賊由秦中蔓延至河南,過黃河,將抵楚界。時楊公夜坐,見白氣一道直犯翼、軫間。公奮起曰:「賊氛將及吾郡,不可不急修城。」值巡方御史白士琳詣常,楊以丁艱家居,作《呈槁》授紳衿白於士琳,士琳廉其事以奏之。太傅以貲費大巨,撤鎮遠總稅,暫收河下,以司理陳景頤管之。遂將舊城盡撤易之,高三丈,址闊頂寬,敵臺城樓,極其壯飾。工完,即撤河稅,仍歸「鎮遠。」不費公帑,不勞民力,百雉稱雄,宛如金甌。

皇清順治十四年十月,常德衛守備張靖修完北門。

穿外岩城門洞一座。康熙四年四月,常德衛守備張靖鼎建臨沅門城樓一座。七月,鼎修神鼎門城樓一座。五年五月,鼎修北門城樓一座。六年,經歷許尚忠鼎修西門城樓一座。七年十二月,守備張靖修完北門內洞。九年三月,鼎修花貓堤石櫃一座。八月,知府胡向華鼎修大南門城樓一座。十月,鼎建南城下調「元樓」 一座。《外州縣》。

桃源縣城池 ,舊無城郭,常有盜賊之虞。明成化十六年,通判張瑛乃相其高阜,築土為城,低窪處立排柵,聊以捍衛。弘治十年,知縣季文顯補築土城,建四門:東曰「迎恩」 ,東南曰「迎薰」 ,南曰「通道」 ,北曰「通郭。」 嘉靖十四年,知縣伊天祐率市民輪役版築,不月告成。崇禎十三年,郡人太傅楊嗣昌題建磚城,設商稅以資用。分巡道陳瑾拓其規模,始事東北;尋以時亂罷工。

龍陽縣城池 ,元至正十六年,始築土城。元末兵起天完,徐壽輝將陳友諒據武昌,分兵駐此,鄉民築土城防禦,至今因之。明成化十一年,知縣周泰即舊城間甃以磚,設六門,樓櫓如數。城高一丈二尺,週迴八百八十七丈。門六:曰東、曰南、曰小南,曰西、曰北,曰小北。正德十三年,巡撫秦都御史金臨縣,以地臨洞庭,盜賊易發,乃發帑藏行,委縣學教諭楊文升督工修築城垣。其北瀕江,西南三隅則浚壑為壕。嘉靖十三年知縣薛炳重加修葺,建六門以為保障。崇禎十一年丁丑,奉旨重修龍陽縣城。是年郡人楊嗣昌題請修郡城,并湖南各城,俱奉旨修築。龍陽逼處洞庭,修城尤急。知縣劉光裕創修,本邑鄉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