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0 (1700-1725).djvu/118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七十一卷目錄

 永州府部彙考一

  永州府建置沿革考

  永州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永州府星野考

職方典第一千二百七十一卷

永州府部彙考一

永州府建置沿革考  府州縣志合載

本府

《禹貢》
荊州之域唐虞夏商並為荒服春秋戰國

時,為楚南境。秦屬長沙郡。漢元鼎中,析長沙置零陵郡,隸荊州。三國時屬蜀,後并于吳。孫皓分零陵南部為始安,北部為邵陽。晉初,屬湘州。至穆帝,分零陵南部立營陽,而道州實其地也。劉宋改零陵郡為國。南齊復為郡。梁改營陽為永陽。隋罷零陵、永陽置永州總管府。大業初,改零陵郡。唐初,復置永州,隸江南道。天寶初,為零陵。宋為永州,隸荊湖南路。元為永州路,隸湖廣行省。明洪武初,改為府,轄二州八縣。二十四年,割全州清湘、灌陽,隸廣之桂林府。崇禎十二年,分寧遠一十三里另立新田縣,隸湖廣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隸湖廣湖南承宣布政使司。

領州一縣七

零陵縣

西漢本泉陵縣,武帝元鼎六年置,屬零陵郡。東漢郡治于此。三國晉俱因之。南北朝宋屬零陵國。齊屬零陵郡。梁陳俱因之。隋改零陵縣,屬永州。唐初因之。天寶復置零陵。五代因之。宋屬永州。元屬永州路。明屬永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五里。

祁陽縣

西漢泉陵縣地。東漢因之。三國吳置祁陽縣,屬零陵郡。晉因之。南北朝宋屬零陵國。齊屬零陵郡。梁、陳俱因之。隋廢。唐復置祁陽縣,屬永州。五代梁、唐、晉俱因之。宋屬永州。元屬永州路。明屬永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四里。

東安縣

《禹貢》
荊州之域唐虞夏商周為荒服春秋戰國

時為楚南境。秦為長沙郡地。武帝元鼎六年,析長沙為零陵,屬荊州,統洮陽、零陵等縣。洮陽,即今全州也。置東安驛于零陵,今城東一里許官道旁隙地,尚云「馬鋪塘。」 三國魏武帝盡得荊州之地。及赤壁之敗,荊州以南屬吳。漢昭烈得益州,乃分荊州以湘水為界,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吳,零陵、武陵以西屬蜀。及昭烈崩,零陵復屬吳。孫皓分零陵為南北郡。晉穆帝分零陵南郡并為營陽。劉宋改零陵郡為國,南齊復改為郡。隋平陳,置永州,尋號零陵郡。唐武德四年,復析零陵郡置營州。貞觀八年,改為道州,復立永州,并洮陽入零陵,隸湖南道。五代時,馬殷盡有湖南之地,于此置東安場。宋改為永州軍,屬荊州湖南路。雍熙元年,始析全州、零陵之地各半為東安,屬永州。元仍之,屬永州路。末年兵亂,邑為峒寇李鐵所毀。明洪武元年,平章楊璟克永州,鐵歸附。二年重立縣治,隸永州府。東安,宋名,蓋襲漢之驛,五代之場名之。「清溪」 別名,以邑環清溪,故名。

皇清因之,編戶八里。

道州

春秋、戰國并為楚南郡。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而道郡寔屬長沙。漢初,屬長沙國。武帝分置蒼梧、鬱林、合浦、日南、九真、交趾等郡。是時領縣十,謝沐、馮乘在焉。元鼎六年,分長沙為零陵郡,領縣十:營道、營浦、冷道在焉。後漢因之。三國時,吳與蜀分荊州,于是南郡、零陵以西屬蜀,江夏、桂陽、長沙屬吳。先主沒後,零陵諸郡悉復屬吳,後并入魏。晉零陵郡領縣十一,營道、營浦、冷道皆如故。南宋齊時,為營陽郡。梁改營陽為永陽郡。隋平陳,廢郡為永陽縣,悉并其地,置永州,并冷道入營道,并營浦及蒼梧之謝沐入永陽。煬帝廢永州,復為零陵郡,領縣五,始以蒼梧之馮乘隸之。隋末,蕭銑析營道置梁興,唐高祖武德四年平銑,割零陵郡地置營州,徙營道附州城。改梁興為唐興,復治冷道縣,遷永陽于西南八十里白塔山下,析馮乘置《江華》。武德五年,改《營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