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0 (1700-1725).djvu/17

此页尚未校对

常德府古蹟考        府志

本府。武陵縣附郭。

司馬錯城 在府治西。秦使錯伐楚,錯於黔中築此城以扼五溪咽喉。後漢馬援征五溪,復修之。宋陶弼有詩賀奇曰:府西無此城址,獨府西五十里在江以南,有古城山,又有古堤,砌石為腳。又金雞堤亦有城腳,或即此城。前之為志者,井未深。入江以南,攷核不詳。觀陶弼詩句云:「當年洞裏栽桃者,便是斯時版築人。」 雖曰嘲譏之語,然「古城諸處去桃源洞不二十里許」 ,或亦按跡揣摩而為此語,未可知也。

空籠城 在府治東北六十里,名空籠,即古索縣治與漢壽故城也。今為居民田業,而遺址猶有可攷者,故其鄉仍名漢壽。賀奇曰:「壽漢之城在空籠,而所轄則龍陽亦有地該焉。」 故漢壽名鄉者,武陵、龍陽皆有之矣。

南城 在府治善德山上。宋宣撫韓宣以常德城守不固,復築城於此,以為犄角,至今名為「望城陂。」

屈原巷 在府治東門外。濱江有屈原廟。隔廟一街,西通大河,北抵東門大街,名屈原巷。廟前有一亭,每歲五月五日,居民以竹葉裹米如羊角形,煮熟曰角黍以弔打造龍舟於中流競渡以招之,故名其亭曰:「招屈亭。」

樂令園 在府治。齊武陵令樂藹治園,植桃李種瓜,其善政感人,人于去後,不忍剪伐,因名樂令園,亦召公之甘棠也。賀奇曰:「樂藹之園,攷無他處,即縣治後隙地也,與唐介之教子堂並志不朽矣。良令之遺休,其益驗與!」

社壇木 在府治。《後漢書疏荊州記》曰:「武陵郡社中木麃,光武所手植。」

廢漢壽縣 在府治東北六十里。本漢索縣,陽嘉三年,改曰漢壽。吳易漢為吳,又名吳壽縣。隋省入武陵,故其縣廢,以一半入武陵,一半分龍陽。

子胥亭 在府治漢壽城邊。傳子胥伐楚時建,或曰漢人修城時建,俱無確證。攷劉禹錫《漢壽城春望詩序》,有子胥亭、楚王古墳,或謂子胥所掘平王之墓,或曰楚昭王之墳,亦不可攷。但劉禹錫有「荒祠古墓對荊榛」 之句。

石櫃 在府治,有三:一為後唐副將沈如常所築,今之潮音閣前是也;一為東南之齒江者是;一為元郡監哈所築在今府學前者是。學書池, 在府治東北九十里,晉高士伍朝別墅堂下。朝少好學,每臨池學書,水為之黑。玉斝池 在府學東,近滌生池。相傳宋時人掘地得三玉斝,因以此名池。後為居民填實為園,郡人賀奇築夕堂於內,今圮。

玉帶河 在府治西北一里。自火星池流至西水關,出外城。宋端平間,太守龔穎篆「秀水斗門」 四字。有僊人海蟾翁曰:「此秀水河乃武陵一條玉帶也,他年必應。」 後侍制張頡為章惇條畫平辰蠻事,充東南發運使,畀以玉帶,果驗其言。丹砂井 在府治北一百步,泉赤如絳。《武陵廖氏譜》云:廖平以丹砂二千斛,置所居井「中,飲是水以祈延齡。」 《抱朴子》曰:「余祖鴻臚為臨沅令,云此縣有民家世壽考,後徙去,子孫多夭。他人居其故宅,復奕世壽考,由是疑其宅井水殊赤,乃試掘,得所埋丹砂數十斛,去其井數尺,皆丹砂汁,因泉入井。」 又曰:「海蟾翁煉丹處,有僊人黃泰,嘗以丹砂置井中,病者取水服之輒愈。於井旁立耆壽坊」 ,今入為府第。

沈約臺 在府治西南五里福光寺。有臺即古樟樹,下一丘者是。劉禹錫《書懷》詩云:「沈約臺榭故,李衡虛落存。」 賀奇曰:「或疑沈約何以至吾郡,且以名臺。」 按《宋書》:沈林子,字敬士,約之父也。討郭亮之於府北七里澗,約或隨父於此,故以此名。

崔婆井 在府治西三十里武山下。在崔婆宅。相傳宋時道士張虛白嘗館于酒姥崔氏家,索酒不責償,經年無厭。後詢姥所欲,姥以江水遠,不便汲為詞。張遂指舍旁隙地為井,掘不數是,得泉甘冽過於酒,人爭市之,家道日裕。後,虛白有詩遺姥曰:「武陵溪上崔姥酒,天上應無地下有。南來道士飲一斗,醉臥白雲深洞口。」 今其地井猶故,而泉非其昔矣。

萊公泉 在府治北六十里甘泉寺。寇萊公南遷日,過武陵甘泉寺,嘗汲井飲水,題諸東楹曰:「平仲酌泉經此,回望北闕。」 黯然而去。後數年,丁謂南遷亦過此,題諸西楹云:「謂之酌泉,禮佛而去。」 人皆嗤之。張南軒乃特書「萊公泉」 三字令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