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0 (1700-1725).djvu/18

此页尚未校对

人扁之於寺門。賀奇曰:「平仲之賢,與泉不朽。丁謂效顰,益增其醜。南軒特書,名亦稱久。《春秋》直筆,洵未可苟。」

歸老橋 在府治,亦名拱辰橋。府城外西三里。舊有青林村、白馬湖、釆菱澗。宋柳拱辰掛冠于此。宋曾鞏有《記》。

朱文公《易繫辭》書刻 宋乾道間,文公書《孔子易繫辭》《說卦》三節,凡八碑,在府學明倫堂東壁,依堂壁逆行,「正統三年戊午,歷年二百五十。」 舊刻漫滅,知府周鼎重刻,刊正頒行。教授廬陵劉慶有跋。

《石壇精舍碑 》:在府治東一里黃龍坡上。宋山長丁易東建精舍以教訓生徒,捐己田以養之,立碑於舍旁,年久殘缺無文。

茉莉夫人鬼磨 在府治枉山東半里。或以茉莉夫人即諸天中摩利天,所稱鬼子母是也。攷《張三丰集》有茉莉元君,疑即夫人也。有巨石在竹林中,傳云「宣鑑和尚德山參證時,夫人以磨磨麪,供養大眾。」 公安袁宏道皆載此於集中。張若城 按《一統志》:在府治東。秦白起遣其將張若築此城以拒楚。後漢梁松伐蠻,又修之,自義陵移郡始此。

石刻 朱文公熹手書《說卦傳》,刊於明倫堂東。原係蔡元定為本學教授攜至常德。其書法端凝蒼勁,堅硬嚴慄,真法物也。今殘缺不全,惜哉!石磬 原在江南草茶坪之西岡內,其石五音俱備,明天啟間,分巡副使杜詩、知府李備取納明倫堂中。

鼎文閣 即南薰樓基上。明萬曆年間,郡人楊時芳斂貲創修,上供「文昌帝君」 ,其扁為督學董其昌墨蹟。

「武陵草堂 」 ,不知建造何人。唐人有五言古詩一首,見《藝文志》。

教子堂 在武陵縣內,宋唐介作尉時建,以教子者。韓琦作《記》,蔡襄為書。

詠歸亭 在府學前石櫃上。元延祐六年,築石櫃高二丈餘,建此亭。今廢。

南薰樓 明洪武七年,詠歸亭為洪水衝決,常德衛指揮孫德因修復城池,乃於石櫃建樓一座,以補其缺。監察御史黃義大書「南薰樓」 扁于上。八窗玲瓏,亦登眺佳景也。

招屈亭 在府城外。前瞰大江。傳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江而死,郡人每於是日競渡以弔之,遂立此亭以招屈原。今廟與巷尚存,而亭圮矣。楚望亭 在枉山上。後枕孤峰,前臨大江,望釣灣之魚艇,為府城之巽方。後因亭圮,後人楊時芳倡建以「八方樓」 ,名人題詠成帙。今以兵燹圮矣。

「臨睨亭 」 在枉山上。

仰止亭 在枉山上,合楚望、臨睨、仰止三亭。知府袁申儒有記。

《雙鶴軒 》在武陵縣之東,知縣應能建。

寓賢閣 在上石櫃二聖寺之左。明王守仁謫龍陽驛時,過武陵,與郡人蔣信、冀元亨於此講學,故創閣扁曰「寓賢。」 有詩。見《藝文》。

潮音閣 即「寓賢閣」 ,在二聖寺左建。此閣貯《大士》於上,以鎮水勢。

東壁館 在武陵縣治之東二十餘步。明天啟間,知縣鄒毓祚建,以課士。

調元閣 在臨沅門樓下。明崇禎三年,知府鄭時舉撤去府前鼓樓,累石為基,架此扁曰「調元樓。」

水星樓 在府城內東湖邊,以鎮火災而建。今圮,址存。

「世寶堂 」 郡人太常卿楊褫扁。堂後藏有古籍墨蹟,以遺子孫,今淪亡不存矣。

思樂亭 在善德山上。明弘治十一年建,府郎中陳珂創立。

雙松亭 在府北八十里文殊山上,應天禪寺之後。宋翰林學士黃庭堅有詩。

異泉亭 在府學內

白鶴軒 在府後堂之左。自太守李翱為亭扁「軒」 ,而後修緝,代不乏人,題詠可集。

「來月亭 」 、「靜芳亭 」 、「樂只亭 」 俱缺考。

心遠亭 在府西門外南察院後。

康樂樓 武陵柳氏所築。蘇轍子由題句云:「使君欲盡溪山好,不作層樓無奈何。」

清陵館 按《一統志》,「在武陵縣。漢李陵為臨沅令,後沒匈奴,邑人思之,為立是館。」

《陽山聳翠 》:陽山為一郡雄鎮,松杉織綠,榆竹綢青,翠色欲滴,遙廕郡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