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1 (1700-1725).djvu/15

此页尚未校对

刺史陽公城左降,時有舂陵五老,迎至襄陽公與之縑帛。問其所居,則曰「在城西北五里。」 至郡訪焉,惟有五龍井,縑帛猶在,立廟時貞元十九年也。大觀四年,賜號「崇應。」 政和中,封侯爵。明嘉靖間,州守禱雨至山下,因以為名。

南山 在州治南山之上,故有白雲亭。元次山有《白雲亭》詩。

瀟山 去州二十五里,山下有泉,亦名「瀟川。」 壘山 ,在西北五十里,舊名「永山」 ,唐天寶六年改今名。

月巖 在州西四十里,舊名穿巖。明嘉靖甲辰,州守王會磨崖刻之,曰太極洞,著有《圖說》。萬曆時,張喬松改名太極巖。辛丑,州守錢達名曰「鴻濛一竅。」

斑竹巖 在州南五十里,多斑竹。相傳舜葬九疑,二妃相從故跡。唐劉長卿有詩。

中郎巖 在州北四十里進賢鄉。石洞幽邃,內有泉,出自石罅,泠泠不竭。石崖層磴,若斲削者,沿磴而上,如升樓閣。內有中郎祠,俗傳為漢張騫經此。或云唐末時人張姓者,故稱今名。永郡太守黃焯往遊之,謂茲巖之勝,與含暉、月巖不相上下。萬曆間,州守錢達道以巖中有石柱八,又名八柱巖。

華巖 在州西八里。兩巖對峙,一明一暗。方檢討題曰:「玉霞紫帽」 ,刻之巖石。李太博修祀濂溪過焉,建亭洞口,額曰「藏舟。」 州守錢達道改名,明者為華陽巖,暗者為華陰巖。

含暉巖 在州南四里。石洞如屋,東西兩門內有泉出,從石罅㶁㶁有聲。劉禹錫《記》云:薛君景晦得異境,有石室穹然如夏屋,因名之曰含暉。宋紹興已卯,向子忞改為金華巖。巖中之泉亦名金華泉。治平乙未,周元公通判永州,歸展親墓,與鄰人并其二子同遊,刻名巖石。今字跡猶存焉。明嘉靖丙戌,州守葉文浩構亭巖上,刻曰「魚躍鳶飛。」

雲石 在學後。上闊下細,輪菌飛騰,望之儼如雲焉。堪輿家每以為士人登雲之驗。

五如石 在夏津門外。左如旋龍,右如驚鴻,前如飲虎,後如怒龜,坐於石巔,如乘靈槎。元次《山序》:「涍泉之陽,得怪石焉。左右前後及登石巔皆相似,故名之曰五如石,建亭於此。」

洞樽石 在涍泉之陽,石有雙目,一目命為「洞樽」 ,可貯酒。

維舟石 在城西三里開元觀西江岸叢石中。初寮、王履道謫居於此,每乘舟遊憩,必維舟其下,使人磨崖書刻《初寮維舟石》。

石魚石 :元次山《石魚湖記》云:「潓泉南有獨石在水中,狀如遊魚,凹處修之,可以貯酒。」

濂溪 在州西,元公故居安定山下,溪泉是也。《南軒祠堂記》云:「濂溪,里名也。先生家世其間,及寓於他鄉,而不忘其所自,故亦以是名溪。」 今江州廬山下亦有濂溪名,蓋指此也。

左溪 在下津門外。源出九井,東流與沱水合,亦不時潮汐。或曰:當其年,潮汐必有顯者。右溪 ,在下津門外,元次山名之,有《遊右溪勸學》詩,薛伯高即其旁建學。

坦溪 在州北宜陽鄉。灌田數十頃。大旱之歲,水反溢,若大澇則水更清。

營水 出營山,流六十里至州西,與沱水合,經宜陽鄉,與舜源水、瀟水合,轉注單江,至府入湘。泡水 ,去州八十里,東北流五十里,與沱水合。龍遙水 ,在州西北四十里,出遙山,南流二十里,與宜水合,流入瀧。

瀟水 在州西北。南流百里,至州北與沱水合。下洑水 ,在州西北七十里。出上洑山,西流十里,與上洑水合,入沱水。

庳灘 在宜陽鄉。從州治東行,沿江而下四十里,地名江村,建有庳亭廟,祀象神。舟行至此,至漫潭,便謂之「入瀧。」 勢極險惡,春夏水漲,則漕運可通,亦能為舟害。宋嘉定間,太守林致祥捐俸,命石工沿瀧鑿山開道,自庳亭達之雷石,行者遇險,則舍舟趨陸。去州治八十里,有麻灘、流灘、大家灘三處絕險。其灘之名大略有四:

五龍井 在州北五里。五侯祠在其上。

白魯井 在州西一里,地名「楊樂田。」 宋處士歐陽六有書堂在旁,刻詩石上。

洞井 在五如石間。有雙目一目,命為「洞井」 ,與七勝泉通。

石井 ,在東臺寺前,深二丈,環石竇其上以通汲,日供二三百斛不竭,郡人黃公礱石護之。《南園井 》,在小蓬萊之下,係州判衙,今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