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1 (1700-1725).djvu/21

此页尚未校对

小掩山 在縣北二十里父子峰東,即眼睛山。夏曾山 在縣西二十餘里。昔先達、夏、曾二公族氏世居於此,有「縣令《魏沐德政碑》。」

扶靈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

雄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上有雄山寺,下有清泉,澄潔不涸,山水奇特。

青山 離縣六十里,其最高者曰天門巖。竹木蓊鬱,四時常青,故名。「馬山 」 ,在縣東南十里杏菊村宅前。林木蓊鬱,溪水環遶,其形如活馬,故名。

小礛山 在縣西八里。山平如一字環石若鬼斧甃砌,上有丹竈棋枰,下有龜石異跡。黃甲嶺 在縣東南二十里,本名「寒柏町」 ,皆青石蒼崖,松篁夾道,無峻嶺。有歐陽氏居其傍,世登進士第,故改今名。

層嶺 在縣西南四里。北接層山,故名。若久晴嶺色晦冥則雨,久雨嶺色鮮露則晴。邑人常為四時陰陽之驗。故諺有之曰:「層嶺之色,舒曬殺妤,層嶺之氣,噓淋殺魚。」

橫嶺 在縣西南十五里。以其橫亙,故名。水自嶺東出者,注瀟江入東海。自嶺西出者,注桃川入南海。堪輿家稱為「南幹龍,九省過脈。」 《府志》謂「舜陵浯溪逕其下」 者是也。土人常夜見二十四盞天燈環列其麓,滿族先塋厝此,子孫螽羽,科第蟬聯。

父子峰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三山嶺北,白鵝西,五峰高下相次,入《永明八景》。

銅嶺 ,在縣東南四十里,極高,介江、永間。入《永明八景》。

都龐嶺 在縣北五十里。東北連掩山,西南連荊峽鎮,分支三十里過縣治後,東南隔瀟水,若城墉之限,為限山。秦始皇謫戍五萬人守五嶺,《都龐》其一也。又曰「永明嶺。」

層巖 在層山之陰。高廣空明,中有澗,石梁跨之,有石附崖如觀音像,其東一石,扣之如鐘。半月巖 在縣西南八十里,地名六百町,有寺。同巖 在縣西北,空廣可容數千人,中有澗水。讀書巖 在夏曾山前。通判零陵蔣謹《修寶勝寺顧氏書院碑》云:「上可窺青天,下可披白雲。」 崖壁有數萬言,皆士儒所書。昔顧氏營書齋寺東,上曰「凌霄」 ,下曰「折桂。」 夏、曾二公講書堂、授經堂,同一巖洞,故址尚存。

讀易巖 在縣西北三里同巖之右。周簡庵少讀《易》其間。

濯纓巖 在縣西北二里。下清源。

月巖 在縣東三十里都龐嶺之左。舊名穿巖。形如圓廩,東西二門望之如城闕。當洞之中而虛其頂,自東望之,如月上弦,自西望之,如月下弦;就中望之,如月之望。周子則之以《畫太極》云。麒麟巖 在縣南二里空洞中突石如麟,故名。自古人跡罕至。迨萬曆庚戌,剪闢榛莽,刱庵繪佛,遊客如織,題詠不絕,得與諸巖並垂。

水雲巖 在縣治東一里。峰巒聳拔,映帶雲霞,北面瀟江,清流可挹,真佳境也。玉田王氏諸文學肄業其中。

犀牛洞 在縣東北一里,幻深莫測,澄潔香冽,不納污垢。樵豎牧童戲以穢物投之。其水怒號洶湧,潮興數尺,俟穢流盡方歇。

栖霞洞 在縣東南二里水雲亭上。洞門曲折非熟,遊者莫辨。上有奇石,下有清泉,若雲霞之栖水面也。即虎子巖。

古佛洞 在凹山之麓。洞中有石文殊菩薩、石魚、石鼓諸像。宋唐冀《碑記》與《目見》無異,而《舊志》謂「諸像在山巔」 ,似誤。

兔石 在縣東七里大路傍。其色似玉,其形如兔,上鑴「玉兔通靈」 四字。

龜石 在小鑑山下。相傳巨龜為祟,何仲涓仗劍逐之而化石,至今宛然一龜劍痕,矛跡存焉。猴石 在笢竹廟後。奇特玲瓏。相傳青猴葬塚於此,山神惡其占斷,山龍驅石以鎮之。

掩水 在縣西。源出大掩山下,東流合警水。瀑布水 ,出三山嶺,岐為二,高三十餘丈。瀑帶水 ,出神光山東《曾枇杷》龍泉,至居安寺前,自高注下,如曳素練,下注平潭,深數丈,長一里許,是為帶水。二水合流,東入瀟江。

沐水 ,在縣西南三十里。西南流五十里,至荊峽,入恭城縣。

海會水 在縣東南十里,東流合興化水。遨水 出富川縣木馬山,流入遨岡鎮,西流至桃川墟,納東江澤及三鄉水,折而西,出荊峽鎮,經韶州入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