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1 (1700-1725).djvu/28

此页尚未校对

梁陂    扶陂 以上俱在北五都。五柳塘 在南三都。

蓮塘 在城東二、三里。

道塘 在南九都長富橋下。

蓮荷塘   南塘 俱在北一都。

琶塘 在北二都白禾倉之下。

窩塘 在北五都查林鋪。

龜石塘   指目塘 俱在南六都。

楓木塘 在北三都

歐家塘 在硃砂庵上

永州府城池考     府縣志合載

本府。零陵縣附郭。

永州府城池 。「今之城池,即漢之零陵郡也。創於武帝元鼎六年,廓於宋咸淳之際。元因之,明洪武六年,更新之。圍九里二十七步,高三丈,闊一丈四尺四寸。門七:曰正東門,曰正南門,曰正西門,曰正北門,曰太平門,曰永安門,曰瀟湘門。各建樓於其上。復增樓四:曰得勝樓,曰望江樓,曰鎮永樓,曰五間樓。」 雉堞二千九百四十有二,鋪舍七十有六,以千、百戶分守之,無事則耑修葺,有事即為汛地。故有敵樓三十有五串樓一千三百九十有六間。後俱毀廢。

皇清新建敵樓七間,城西以瀟水為濠塹,由西南而

「《東隄》水為池」 ,自東至於北隅,鑿土為濠,自北至西隅,聯屬為池,水常不涸。其高下遠近,一因地勢云。

外州縣

祁陽縣城池 舊在縣東,俯臨大江。元時屢以江漲淹廢。明正統時,苗寇時警。至景泰壬申,巡撫李實請於朝,移築東北高阜,屬其事於同知蘇孔機等。然卑隘不足聚廬。成化甲午,巡撫劉敷始展其基址,包以石,高一丈五尺,圍一千五百一十二丈,濠深一丈,闊二丈。門六:正東曰渡春,東北曰進賢,正北曰望祁,正西曰「控粵」 ,正南曰「長樂」 ,東南曰「鎮南」 ,各建樓其上。弘治七年,江溢城頹,知縣袁儦重修,築垣一百二十丈,又於譙樓下甃石為門,故串樓六百五十有八,至是,修蓋一百二十間。萬曆壬寅,知縣沈學感串樓歲易朽敝,修葺甚難,捐俸撤串樓磊石為平頭城。煥然改觀,一勞永逸。邑人陳薦有《記》。崇禎十三年庚辰七月,興擴城之役,次年壬午告成,周圍七里三分。

皇清順治十二年,縣令童欽承修培城垣,蓋造城樓。

於六門之上:正南長樂門,俗名「驛馬門」 ;東南黃道門、迎秀門,正東瀟湘門,東北迎恩門,正北甘泉門;西北朝京門,俗名「羅口門。」

東安縣城池 ,舊無城,明洪武二十年,始築土為之。明年置守鎮所,永州衛百戶實蒞其事。「初制僅圍縣治,景泰間復加充拓,周匝三百五十丈。成化辛卯,巡撫都御史吳琛暨分巡僉事郁文博設法措置內外砌以磚石,增高一丈五尺,串樓三百一十七間,開列三門:南曰揆陽,東曰賓陽,西曰餞陽。每門樓三間,通計」 女牆六百三十有四。內環城有巷,闊五尺,隍深八尺。明崇禎十二年,知縣周命新增高三尺。

皇清順治十二年,知縣王基鴻奉「《經略》內院《洪委本》。」

府張道澄督工修理,改為《陽城》。

道州城池 舊城夾江為之,其門有九,元末廢。明洪武二年,築石於江之北,周五里九十六步,高二丈六尺,闊一丈五尺。蓋串樓七百三間,窩鋪樓三十七座,敵樓三座,門樓五座,垛眼一千七百七十二。月城串樓七十三間,垛眼三百一十一。其門五,有東、西、南北,又益以小西門。萬曆三十三年申,改串樓為「陽城。東南」 門一帶,屬州分管,西北小西門一帶,屬衛分管。崇禎十一年後,流寇竊發,士民及客寓城中者,各斂金倡眾增修,較前加高且闊而厚,周遭皆開有銃眼,以便固守。術家言東偏江嶺巽方,有浮圖一所,不利科目,眾議拆毀,修城之磚,皆取於此。其後又益以登封鄉民黃姓者卒成之,所費不貲,至今亦利賴焉。濠塹自東門外起、至小西門外九百五十六丈五尺,沿北至東濠池原植藕蓄魚,明季時係寧遠衛掌印指揮所管。小西門外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