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1 (1700-1725).djvu/29

此页尚未校对

門外濠池亦植藕蓄魚。係《寧遠衛經歷司》所管。今皆荒廢無屬矣。

寧遠縣城池 :「洪武元年於舊子城築土城,高八尺,厚三尺,周三里。二十九年,增設守禦千戶所,展城西為軍營,改築高一丈一尺,周四里,壘以石立。東西、南、北、小南五門,各有串樓,共串樓七百一十五間。濠塹長五百八十丈,闊二丈,深五尺。」 嘉靖十八年,知縣周諒重修,扁其五門:「東曰文昌,西曰武定,南曰布薰,北曰『拱辰』」 ,小南門曰「會濂。」

永明縣城池 ,舊有土城。天順八年,巡撫都御史王儉奏准「創立石城,高一丈三尺,周三百六十丈,包以磚石,東、西、南三門,上有串樓四百間。南阻江無濠,其東、西、北環以濠水。弘治十一年,兵備道馮開北門上建敵樓。」 今塞。

枇杷千戶所城 今改「千總」 ,屬永明治內。所城,在縣東南四十里。洪武二十四年,奏立石城,高一丈三尺,周六百四十八丈,東西南北、小西五門,各有樓,串樓六百四十八間,濠塹六百八十九丈,闊一丈三尺,深一丈。

桃川千戶所城 今改「千總」 ,屬永明治內所城,在縣西南四十里。洪武二十九年,奏立土城,高一丈五尺,闊一丈,周五百五十丈,東西南北四門,各有樓,串樓五百五十間,濠塹五百五十五丈,闊一丈四尺,深一丈五尺。

江華縣城池 ,舊有千戶所,今俱歸併寧遠衛。天順六年,徙所歸縣,築以土城,包砌以石,上有串樓,立三門。今開東南二門,塞西門。城高一丈,闊八尺,濠塹長三百七十丈,闊七尺,深五尺。按《縣志》:「本邑遷徙不一,古無城池,環築土牆。都御史吳澄計畫工費,包砌以石,覆以串樓,立東西南北四門,上建重樓。周圍三百六」 十餘丈,高一丈,為女牆,又高五尺,厚八尺;濠三百一十丈,廣七尺,深五尺。成化年間,居民稀少,虎狼入城,苗賊時發,故將西北二門閉塞。嘉靖間,苗賊臨城擄掠關廂,居民被劫。知府史朝富建議增修外城。隆慶二年,知縣蔡光修城之東南面,增廣二百三十五丈,高二丈,磚石堅固。萬曆十一年,知縣江光運將西北面亦增廣二百六十餘丈,開闢西北一門,猺寇難犯,至今寧息。

錦田千戶所城 今改千總,屬江華治內所城,在縣西南一百八十里,周三百六十四丈,高一丈,闊五尺,鼓樓一座,塹長二百四十五丈,闊八尺,深七尺,有東西二門。

新田縣城池 ,原屬寧遠縣治,後始分南北兩鄉都里以置此縣。崇禎十二年,始創建城郭略具。按《縣志》:衡府同知張恂視事於此,爰立城垣,因地設險,避澤依高,內外用石包砌,周圍共計五百三十七丈,底闊一丈六尺,高一丈五尺,厚五尺,女牆五尺,敵樓八座,開四門,東曰嵎陽,西曰西成,南曰文明,北曰迎恩。每門建樓,其初非不翼然,久之春雨淋頹。康熙丁未春,知縣鍾運泰捐俸修理,而崩圮之患始免焉。

永州府關梁考     府縣志合載

本府。零陵縣附郭。

平政橋 在正西門外,舊名「濟川」 ,即古黃葉渡也。元時造舟為梁,後廢,仍設舟以渡。明萬曆辛卯五月二十七日,復造舟為橋,名曰「浮橋。」 橋有《記》,勒石於正西門左。

瑞蓮橋 在城內譙樓前,其上即古花月樓也。宋陶弼有詩。

臨湘橋 在縣北五里。成化間,知府謝芳建。接履橋 在縣北。昔傳唐仙墮履於橋,故名。愚溪橋 在河西里許。跨愚溪之口,合於瀟水。柳宗元《八愚》之一。

五馬橋 在縣西七十里,入粵孔道。嘉靖九年,知府莘陰趙儒改建。郡人朱袞有銘。

蕪江橋 在城東四里,今名茅江,《柳宗元記》名曰「蕪江。」

練江橋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水匯愚溪。田山玉曰:「橋名練江。」 予甚愛其名也,《郡志》所未載。梅谿之徑由橋而入,橋下鐫「古梅溪洞」 四字。江底皆石,與鈷鉧無異。遊人坐其上,平疇曠野,可以遠眺,如身寄圖畫之中。

高林橋 在城西十五里。

仙人橋 在城東十里

慶橋 :在城北二十里。

沙江橋 在西五十里

月橋 在西北三十里

大橋 在北六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