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1 (1700-1725).djvu/30

此页尚未校对

竹笪橋 :在城東北十里。

高墩橋 在城西二十里。

鷓鴣橋 在福田鄉

東鄉橋 蔣本厚曰:「橋去城西六十里,粵西大道,疊木為之,長數十丈,覆以瓦屋,圍以木欄,望之如飛虹、如臥螭,東西二江合流於下,以匯湘水,憑欄遠眺,可以永日。」

水字橋 ,去城西南四十五里。水之源,出戴花山,曲折奔流,匯於湘。《黃佳色記》曰:「橋之南約十餘步,石齒稜稜,纖若指,銳若戟,森森若林。水從石竇中流出,淙淙作箜篌聲。橋橫於中,水繞左右,形類水字,故名之。橋傍峭壁,黃山谷有題識,今剝蝕不能讀。橋北行二十步,有浮山,方廣十畝,環山皆水,環水皆石。中有古廟」 ,神最靈,每祈禱輒應。廟之前後左右,老梅扶疏,丹楓歷亂,紅妝臨水,嫣然欲笑。偕客遊之,恍疑洞口桃花,漁郎入武陵時也。

三元橋 在城西南七十里,舊名「火燒橋」 ,架木為之。耆民蔣國卿於崇禎十年捐銀五百兩改砌石橋。男生員蔣日蔚、孫生員蔣畇生,又於康熙辛酉年捐銀重修。

黃葉渡 在城正西門外。

保安渡 在保安門外,今廢。

百家渡 在正南門外百家灘下。

南津渡 在正南門外五里。

矮子渡 在城南二十里。

湘口渡 在城北十里。即湘口驛。

高溪渡 在城北七十里。

沙坪渡 在城西北十里。

東鄉渡 在縣西六十里。

祁陽縣

東江橋 在瀟湘門外,祁水合流於此。明百戶張應奎、曾仕傑架造,知府范之箴題坊「飛虹利涉。」 明萬曆元年,知府王奉題以「東江永濟」 《耒溪》云:應奎慷慨倜儻,力產千畝,分給諸弟,遇事以義激之輒應。仕傑才不逮張,而可驅之以義,其視厚貲薄名甘瑣穢之流則恥矣。

大興橋 在飛虹橋畔小溪。貢生曾守約造。楓林橋 在縣東北十里。義民譚至文募造幾成,為洪水衝破。後張應奎、曾仕傑各出金五百餘兩續成之。豎坊二座。知府趙儒為題「楓林永濟」 四字。

下馬渡橋 在縣東十里。丁亥年,圮於江漲。順治十七年,邑民移架上游。前道張登雲屬知縣孫斌募成之。浮屠香林,始終是役。

渡香橋 在浯溪寺前

望仙橋 :在縣治東十五里,通白鶴山。

大橋 在縣東北,官道二十五里。

煙竹橋 在縣西北三十里。

罐頭橋 在縣北四十里。

譚家橋 在縣東北三十里。

大營橋 在縣東北五十里。

魚子橋 在縣西北五十里。

大忠橋 在縣南六十里。己丑秋八月中,明檢討姚大復殉節於此,子姚齊郭救父,並死之。父子忠孝,遇風雨晦暝,嘗見英異,土人欲建祠未果。橋舊名「大忠」 ,或天以其名旌之也。

黃土橋 在縣東北,官道六十里。

烏符橋 在黃土橋南

洪橋 在縣東北官道七十里。

壽源橋 去縣八十里馬江埠。邑人周森立「馬步橋 」 ,在縣東八十里。

大田橋 在縣西北,官道九十里。

新渡橋 在縣北五十里。

太平橋 在縣北六十里。

煙江橋 在縣北七十里。

雙江橋 大小兩渡,一跨餘溪,一在煙江。蔣家橋 在縣西北一百里。

龍泉橋 在縣東一百里歸陽市上游。青、白兩江會流,從此入湘江,江南為龍泉庵。

四仙橋 在歸陽大橋之左。弘治二十一年橋成。時值永郡守丞、別駕司李四公同登此橋,因以《四仙志》名。邑人申都建真武殿於橋陰。福星橋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

新橋 在縣南二里

石井橋 :去縣治四十里。

下里橋 在縣北五十里。

賀家橋  、查林橋 ,二橋相去里許。

東富橋 在縣北八十里。

百丈橋 在縣東二十里栗木鋪。

牛頭橋 在縣北八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