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1 (1700-1725).djvu/41

此页尚未校对

二項共田塘一百八十畝,共租穀一百八十石,共糧米三石三斗一升九合。康熙七年九月十三日造冊報明。

儒學鋪地二十六間 ,在泮池邊,賃人住本學收租公用。

東安縣儒學 :明倫堂三間,耳房二間,大門三間。二門一間在南門外折東二百餘步。宋時始建。元至正間燬於峒寇。明洪武三年,知縣吉岳建,初撥學田,置祭器。景泰改元,知縣卞同奏遷入城。正德癸酉,教諭余珵因累科乏才,復建城外,然僅成一堂及大成殿。明年,教諭楊鏊復募建東西廡及戟門。本府同知馮濟捐俸助建櫺星門及儒學門。知縣李信、周繚以垣、教諭程奎光刻文文山所書「忠孝廉節」 四大字石碑於堂之左右。

射圃 在城外學後,直二十丈,橫九丈四尺。東南至田及水圳,西至唐家牆,北至學塘。

鳳山社學  、龍合社學  、靈泉社學、石期社學 以上四學,俱係明時知縣陳祥麟建,今廢。

周家鋪社學 知縣朱應辰建,久廢。

崇正社學 在壽昌觀側。

學田 :金鳳寺田,大小六十三坵,計二十畝。嘉靖間,知縣蔣錄查撥送學,後為佃人侵沒,教諭黃鍾查復。每年折納租銀四兩六錢三分四釐。

皇清逐年奉文賑濟貧生。又田十一畝土名「石背明。」

萬曆四年,教諭程奎光節縮學租及公堂買生員周杲田。後因年久失沒,教諭吳虞廷、訓導余燕貽查復鄧景文佃種,每年納租銀一兩零五分,以為諸生月課之資。

學塘 二口在城外學後。

道州學 在州西郭外營川門西。唐刺史薛伯高遷建,柳子厚為之記。規制備於宋元。至正間,判官吳芾復新之。明洪武初,僉事曹衡於狀元山之麓建狀元樓,下為會饌堂,又置祭器、倉庫。後學舍火,有司修葺,歲久復頹。正統間,知州盛祥重修。成化間,僉事張輗再修明倫堂,蕭楨改建尊經閣,知州方璟改櫺星門,黃𤩰建儒學門,僉事馮鎬建「希賢閣」 號房。嘉靖間,復撤而新之,學正曹宏督其事。乙卯,錢兌又大修,瞿景淳「記。」 萬曆間,知州韓子祁鼎建聚奎堂、東壁樓、博文齋、約禮齋、志學齋、社學呂繼梗重修之。崇禎末年,焚於兵,一切皆廢,無有存者。

皇清順治八年,本府同知馮洪英因舊址建。

先師廟訓導程之龍督其成。時地方初定,材木匠

斲俱艱,庳隘弗稱,僅蔽風雨而已。十三年知州高攀龍復因舊址建東西兩廡為戟門,縮其左為「名宦祠」 ,右為「鄉賢祠」 ,刻

先聖、先賢木主并四配十哲,各載以龕,規模初備。

釋奠舍菜,始有其所。十八年,知州王希聖始因舊址建明倫堂,重修「啟聖祠」 ,改「儒學門」 先門西南向。自是改為東南班,於廟而稍遜焉。訓導王世俊等各輸俸助之。康熙三年,仍舊制於櫺星門外建崇正坊,西建育英坊,中建「泮宮坊。」 其

先師廟、三楹向南、自南為兩廡。廡各五楹、再南、為

戟門:門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再南為櫺星門,而濂水繞其外,為泮水。由學門入,為明倫堂三楹;堂西北為啟聖祠;堂後為學正宅。康熙五年,署學正舉人余增逵建。宅舊為敬一亭基,明世宗刻《敬一箴》,并視、聽、言、動、心為六箴刻石。今在宅內。

濂溪書院 在州學西,奉元公先生也。宋景定間,守臣楊允恭援九江書院例,請額於朝,賜御書「道州濂溪書院」 《允恭謝表》,在《濂溪世家井》。《石刻》俱在。元至正間,判官吳肯山、蔣通等修葺。明弘治、正德間,知州方瓊、知府曹來旬相繼修葺。嘉靖壬寅,御史姚虞檄通判金椿重建,知州王會嗣修之。其制:正祠三楹,前為禮廳三楹。又前為御碑亭,即所賜書院額。亭之前有石刻,陽為元公像,陰為《愛蓮說》。又前為儀門,門外為櫺星門,舊用木,正德間易以石。門外二坊,左光風,右霽月。其奉祠宗子居於書院之右,扁其門曰「文獻世家。」 前為仰濂樓,後為太極亭、愛蓮亭。後又特建一亭於禮廳之左,以憩賓客,為味道亭。嘉靖間,宗子周繡麟於櫺星門內建樓,藏《濂溪志》書刻板。今一切皆廢,僅存祠堂禮廳而已。義學 ,康熙五年,周召南立知州張大成於州治之東,擇地鼎建。堂宇齋舍,極其弘敞,每月親督諸生考課,士風丕變,文學振起。

寧遠縣學 創自唐,在漢冷道舊縣治東五十里。宋乾德間,改縣寧遠,遷於今所,建學於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