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1 (1700-1725).djvu/42

此页尚未校对

巽水環繞其前。明洪武二年,知縣朱慶復鼎建於舊址,賜「贍學田」 糧六百石。永樂戊戌,燬於火。洪熙初,知縣劉童重建。成化十一年,知縣唐惟善撤而新之。弘治六年,梁元振重修櫺星門。嘉靖十五年,徙於郭之東。清流環合,如泮宮形。與邑士合謀遷學,殿堂、齋廡、廚庫、門戟、衙號,皆合其制度。至二十六年,知縣劉孔愚因士類反異,仍復遷於城內舊址。羅洪先作《復學記》。中為大成殿,前為東、西應,為戟門。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前為櫺星門。門外為泮池,左為登聖坊,右為步賢坊。殿左為明倫堂,為兩齋,曰進德、修業,為儀門,為儒學門。門外三坊:曰青雲,曰丹桂,曰成德。殿。後為啟聖祠,為尊經閣,為敬一亭。堂後為學倉,右為教諭廨,左為訓導廨。櫺星門舊以木楯,隆慶六年易以石,後萬曆十三年,副使孫珮重建。崇禎末,燬於《兵燹》,而學宮遂鞠為茂草矣。至

皇清康熙七年,遣宗人府高珩祭「《九疑》、舜陵」,經其地。

捐銀二十四兩,發縣議建。十八年知縣徐經董理未竣,卸事。於二十年知縣沈仁敷捐貲,協同教諭吳大本、訓導陳鐸重建。

濂溪書院 宋縣令黃大明建,今失其處。會濂書院 ,萬曆二年,靖守蔡光來管縣事,乃謀諸教諭唐之儒,鼎建於學基。

崇正書院 在西門,萬曆四年建。

申義書院 在北門外

志道書院 在南林寺後。嘉靖三十八年,知縣白世徵重修。為唐李郃、宋樂雷發祠。

射圃 舊有射圃,因遷學價賣,自後遂以「習射」 為虛文矣,今止存其名。

社學 舊在縣治西,今廢。

學田 在黃嶺腳。中則田七畝,大小共十坵。學鋪 有二處:一在迎薰門外望仙橋下,計地十間。一在文昌門外雨亭橋下,計地十八間。每年收租銀一十二兩。

永明縣學 在縣治西。洪武三年,縣丞彭德謙建,規模狹隘。七年,知縣梅叔度重建「大成殿、兩廡、櫺星門、戟門、泮池,周圍磚牆百堵。丁卯落成。成化九年,僉事蕭禎增修。弘治四年重修。嘉靖十年,知縣楊秀輔又修。嘉靖十九年知縣楊時舉,三十九年知縣何朝珮,皆相繼增修。」 萬曆四十三年,知縣季忠重建。明季兵燬。

皇清順治十年,知縣尹《足法》、教諭張鵬率諸生唐欽、

明陳學恭等捐助重建廟殿、兩廡、櫺星門、戟門、啟聖、名宦、鄉賢祠,不半載而煥然重新焉。至明倫堂,則仍季令所建之舊,因而重葺之,然近亦大加丹艧矣。江華縣學 《舊志》:「唐神龍元年創在縣東。宋崇寧元年遷於縣北。建炎三年復移縣治之東。紹定元年丁亥,縣令許洞重修。元末廢圮。洪武三年,知縣楊守禮仍創」 舊基,中建大成殿,東西列以兩廡戟門,門外為櫺星門,殿後為明倫堂,東西二齋,曰「崇德」 ,曰「廣業。」 洪武十五年,撥賜學糧六百石。永樂十四年,知縣姚林重修,置祭器。正統間,知縣胡璉復加修葺。天順遷縣建學於縣治之前,率皆草刱。成化六年,巡撫吳澄命分巡僉事張計畫更新,知縣唐惟善繼成之。廟學始備,歲久復圮。嘉靖四十四年,知縣陶鑾將積餘糧銀四百兩,申請修理,俱全。隆慶二年,知縣蔡光又重新之。萬曆年間,知縣俞頤吉、李英材等先後復加修葺。崇禎五年,知縣彭弼薇移於縣治之西,建立大成殿,東廡、西廡、戟門、櫺星門、泮池、泮宮、名宦祠、鄉賢祠、敬一亭、文昌閣、明倫堂、崇德齋、廣業齋、大門、儀門、教諭宅、訓導宅、啟聖祠、學倉、土地堂、碑牌、鐘鼓,一一完備。

射圃 :在縣治東,橫十一丈,直二十一丈,東至倉前,西至縣衙,南至養濟院,北至城壕。

新田縣學 :初,張恂擇於東門內肇建大成殿一座,上起層樓,啟聖祠、明倫堂及儒學衙舍各三楹。明末及

皇清初盡為賊燬,止餘大成殿一座。至順治戊戌,縣

令沈維垣率諸生定議,於舊基之下,遷今地而建焉。制悉如舊。

射圃 在南郊利涉橋外。知縣鍾運泰捐俸建置,顏其額曰「觀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