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1 (1700-1725).djvu/9

此页尚未校对

發珍井 ,在郡治內,太守唐珤有詩。惠愛井 ,王元弼《名勝記》曰:「井在縣治前,水極清冽,相傳水脈通江水,遠近之民賴之。」 惠愛之名,未知始自何人。

祁陽縣

祁山 在縣北十五里。數峰拔起平疇間,首矙湘流,尾蟠遐澨。環、祁諸山,四望如一,縈青繚白,與天為際。昔構道觀,其上有牡丹仙種,每年三月三日放花,作淺紅、深紫、通白三色。或云:遇科試年開白花者,數其花以占得雋名數。

龍山 在縣城內文廟後。縣龍分派,列成高岡。一岡為甘泉寺基,一岡為學基。嶂連中峰,最為竦傑。左右潺湲,前匯為陂。自明末拓城界,山脈鑿損。邇來科名不昔,若多由此改卜縣治之左,未見秀麗過於此者。今與生儒創復舊基,煥然新之,文運與地脈咸蒸蒸丕變矣。

小東山 :在縣治東二里。與龍山相接,茂林修竹。邑人陳斗築書屋於此。

排城山 ,在縣西七里。有《甯母魏太宜人墓狀》《元黎公淳碑銘》。

三台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三峰秀出,江水迴注,其右為邑下關,上有觀。

掛榜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山形若張榜然,有「一榜」 、二榜、「三榜」 之號,與白鶴山排連。

白鶴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崿嶂齊雲,岑壑幽蔚。相傳楚白公奔避於此,元孫改姓屈,名處靜,煉丹於絕頂,跨鶴仙去,壇竈存焉。熊羆山 ,在縣北三十里。半壁《崚嶒》永,監司嚴起恒為關其上屏障一邑。由客星度回鴈峰而至者,少憩焉。有郵舍暨大士閣、關帝祠。

雲頭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重巒複嶺,綿亙百里,篁竹幽青,觸石出雲,亭亭如蓋,行者望邑上游廣疇細畝,水明如江,江水如一縷白云。馬鞍山 ,在縣東四十里。邵陵之山,馳入祁境,亙數十百里,至湘江而止,狀若韀具,故名。大寶山 在縣東四十里,與祁山為伯仲。中一流曲紆,凡十餘渡,行者勞於揭厲。山腹有路,如蜿蜒,透梅溪《青岡》之支徑。

石榴仙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亭然中立,高五千餘丈。峰頂有真武祠,有禱輒應。又作新庵,多高士隱跡。邑人盧鼎養靜於此,施田二十畝於新庵,劉孝廉惟贊亦隱其下。

香爐山 ,在縣東六十里。山青未了,岳望欲來,千螺萬黛。中一峰如紫蓋,上為亭紫觀。

烏符山 在縣北六十里。宋逸士蔣暉居紫霄觀,呂、白二僊時來訪之。白玉蟾書《鎮蛟符》,高妙淳古,莫測其運筆起止之端。純陽有詩。

白水山 在縣東六十里。九疑之麓,出三支水,至白水市合流湘江雙嶺,插天夾峙,束而為溝,曰「紫羅峽」 ,永郡之下關也。左嶺有白泥塘,方三四尺,泥白如粉,相傳何仙姑洗粉於茲。

苦竹山 ,在縣東百里。山多苦竹。

七星山 在縣東北八十里。有七峰,即七姑嶺。玉盤山 在縣東八十里馬江埠,下有金蘭寺。石燕山 在縣西北九十里。《水經注》云:「其山有石,紺色而狀類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及雷風相薄,則石燕群飛,頡頏如真矣。」 羅君章云:「今燕不復飛也。」 湘水繞其東,有餘谿水東北注之,煙江之源所出。

石門山 在縣東北九十里。高巖夾立如城甕。一水湧波激石,聲勢壯猛,人語不聞。峻坂危棧,相延百數里。峭壁上合仰天一線。又行可十里許,石橋橫渡,亂流匯瀉,潨然一潭,森沉不可測。過此古木高松,鐵幹虯龍,漸入衡境矣。幽人題詠甚多,一名「峽山」 ,有似三峽也。

排山 ,在縣東北百里。盤壁成城,橫岡如界。建驛於此,為衡、祁之衝要。

杳湖山 ,在縣西北一百一十里。頂有真武觀,山高風烈,覆用鐵瓦。

四望山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山勢最高,俯視一切,登峰而望,群山盡㟝嶁也。上有四明寺,唐時王孫桂留、桂伸隱此修禪。

包山 在縣東北。昔有包姓者居其下,故名。白竹山 ,在縣治大江南五里。

七姑嶺 即七星山,祁、衡交界處,中有鯉魚山。雲頭嶺 即在雲頭山上。

「杳湖嶺 」 即在杳湖山上。

騰雲嶺 相傳唐時一煉師,每夜半至城買豆漿,鳴鐘時輒還。後弟子不鳴鐘,師從雲端墮於黃岡鋪。道旁一冢纍然,田中有碑,至今存。竹嶺 在縣東六十里,山產篠竹,蒼翠無間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