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有寺,以為《杯渡禪師》掛錫之地。
桂角山 :在縣城南二百五十里,濱於海。其上多桂。
參里山 在縣城東南一百里,以孝子黃舒得名。《南越志》:「昔邑人黃舒者,以孝聞,人皆慕之,如曾參山,因以名。」 其上多松柏。
寶山 在縣城東一百六十里。其上有潭,潭下有石甕二,飛瀑注之,奔響如雷,注於田。其下有銀,縣舊名「寶安」 ,本此。舊《志》:有寶置場煎銀,名石甕場,久廢,山中銀滓猶存。歲旱,居民則刑白鵝,禱於潭即雨。居人引以灌田,歲仰利焉。元大德間,邑民鄭文德陳山銀可煉,令諸司路邑勘驗,煽煉不堪,罷止。
石涌山 在縣城東四十里,水中石如涌出,其上多香木。又東二十里曰葵涌山,其下《葵涌》之水出焉,是多水葵。
神山 :在縣城東三十里。其上有奇石,居民祈禱有應。
彭峒山 在縣城南八十里。相傳,昔有彭翁居此,其上有泉,下注於壑,謂之水簾,是。多藤蘿。又西南十五里曰觀音山。
盧山 在縣城東南六十四里。其上有仙桃、楊梅,花木叢焉。《方輿志》云:「其山產仙桃,產楊梅,至者任採而食,攜出則迷路。」 多花木,又名百花林。陳璉詩:「聞說仙翁舊此棲,至今桃李尚成蹊。遊人慎勿輕將出,山下雲深路自迷。」
梧桐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其木多梧桐。有竹焉,多葉而疏節,可以為杖,其名曰「籠蔥。」 有草焉,色蒼黲而葳蕤,其名曰「龍鬚」 ,冬月時有雪封其頂。
深溪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飛瀑之水出焉,注於下而成溪。
虎頭山 一名秀山,在縣城西南五十五里大海中有大小虎頭二山,俗名虎頭門。外夷入貢及使外夷者,皆道此。潮汐出入其中甚洪。《通鑑》載:「帝舟遷於秀山,行朝籙。十二月,張世傑奉帝退秀山」 ,即大小虎頭山也。
南山 在縣城西南六十里,其上有石塔,有泉。大嶺山 在縣南四十里,其山聳拔,是多雜木。飛鵝山 按《縣志》,「在靖康,下有流水環繞,狀如飛鵝。」
臥象山 按《縣志》:在靖康慶林寺後,狀如臥象。陽臺山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形若几案。大奚山 在縣南四百里海中,有三十六嶼,民雜居之,是多魚鹽,其木多松檜,多杻柟。有烏焉,如鴝鵒而大,青首而翠翮,其名曰兜兜,其名自守,見之則風。舊《志》:大奚山週三百餘里,居民不事農桑,不隸征徭,以魚鹽為生。宋紹興間,朝廷招降朱祐等,選其少壯者為水軍,老弱者立為外寨,差水軍使臣一員,彈壓官一員,無供億,但寬魚鹽之禁,謂之「醃造鹽。」 慶元三年,鹽司峻禁,遂嘯聚為亂。遣兵討捕,徐紹夔等就擒,遂墟其地。經歷錢之望與諸司請於朝,歲季撥摧鋒水軍三百名以戍,每季一更之。然兵孤遠,久亦生擾。慶元六年,復請減戍卒之半,屯於官富場,後悉罷之。
梅蔚山 在縣西南二百八十里。其上有宋帝石殿存焉。景炎中,帝南巡,嘗幸此。又西南二百八十里曰官富山,即官富場,有巡檢司,有民居之。又山曰凹背,曰陶娘,曰福建,曰「洛隔」 ,曰七娘,曰東姜,曰龍鼓,曰丫洲,曰南亭,曰泊潦,曰稍舟,曰翁鞋,曰竹沒,曰深澳,曰桑洲,曰寧洲,曰龍穴,曰枯洲,曰大小磨刀,曰「零丁」 ,一名《奇獨》。曰《校杯》、曰《南洲》、曰《蛇西》、曰「珊瑚」 ,凡二十六山,俱在大海中。
蓮花峰 在縣東北六里,九峰峻聳,又名三角山。其上有池,池之中有石,帶蠣殼焉。向靖康場,耆舊相傳,為靖康產蠔之瑞。
青紫峰 ,在縣南十里。其山朝暮異色,朝霞則青,夕照則紫。
筆架峰 按《縣志》:在靖康場慶林寺前,屹立海中,如筆架狀,故名。
壬峰 即黃嶺之案山也,在縣後,其峰圓。范震詩:「盤礡深溪洞,蜿蜒萃此峰。東來成邑治,形勝若蟠龍。」
黃公嶺 在縣東南六里,其上少草木。又東南二十九里曰太平嶺,從山麓而上,連頓九阜,又名九頓嶺,其上平曠。又東南五十里曰大鵬嶺,其山勢若騫舉,在千戶所後。
銅嶺 在縣東三十里。宋將熊飛與元兵戰於此。俗傳每陰雨夜聞有金鼓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