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縣令張本忠刻《祝頌文》於其上。
香山 :在縣治五里。一名「香岡。」
銅砂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舊產銅。
寶源山 在縣東三十里。山產黑鉛,居民募湖廣人採之。弘治九年,官始封其洞,永不許開。大東山 在縣西五十里。山在連州東,故名。騎田嶺 在縣北,古湟溪關。
蜈蚣嶺 在縣北二里,一名「蒼龍嶺。」
分水嶺 在縣西三十里。上有李將軍墓。明月岡 在縣南十五里。壁有石,圓如月,遇夜有光,故名。
七星岡 在明月岡前。七岡相聯如七星。龜峰 ,在縣東二十里。
天馬峰 在縣西
同冠峽 ,在縣西北七十里。按《通志》,唐韓愈詩:落英千丈墮,遊絲百丈飄。泄乳交巖脈,懸流揭波標。
雙劍石 按《縣志》,「雙石如劍,在潮水鋪。」
將軍山 高十餘丈
漁水巖 按《縣志》:「去縣二十餘里,內有龍物,興風雨,故祈雨必禱之。」
漁翁石 按《縣志》:石立水旁,高十餘丈,形瘦而僂,似老翁垂釣,故人以釣魚翁名之。去縣三十五里。
鍾唐山 按《縣志》,「去縣五十里,相傳鍾、唐二人學道於此。」
丫髻山 按《縣志》,又名陽巖山。兩峰並起,形如雙髻,高出眾山。日初出,光先照之,故景為雙髻朝陽。去縣五里。
掛榜山 在縣西
馬鞍山 去縣十里
朝天蠟燭 ,去縣四十里。
石鍾巖 按《縣志》,一名龍巖,在大鯉峽,去縣四十五里。
白石山 在縣東
獅子山 離縣五十里
紗帽嶺 按《縣志》,離縣五里,與縣治相對。涼傘嶺 值學宮前。
石龍巖 按《縣志》,「去縣十里,巖中有石龍兩條,儼然天成。其巖天孫雲錦,怪石秀山」
大木山 按《縣志》:「去縣七十里,天晴天雨俱有雲霧,凝於山頂。」
大烏山 ,去縣五十里。
芙蓉山 按《縣志》,「去縣六十里。山之巖有石臺凳,舊傳張侯讀書處。」
弩牙峽 按《縣志》,「去縣五里。」
大鯉峽 按《縣志》,「去縣四十里。」
三峽 按縣志,去治七十里,春水漲時,舟人待之,經旬不能上下,內有磨刀坑,即英德縣界。陽溪水 在縣城南。按《縣志》,在縣治前即湟水。其源出於星子之紅巖山下,綿邈七八十里,匯眾溪與朱岡之水合流,名曰雙溪。《州志》景有雙溪,春漲達於連州,遶城而南,穿楞伽峽,經龍湫潭,合同官水,下龍宮灘,至於陽山,遶城而東,合通儒、青蓮二水,穿三峽而東,過浛洭而出洸口,與湞江合流,達羊城入於南海。
洭水 自韶之乳源東南流,合常歲鄉山泉,至蓮塘入於斟水。
斟水 ,在縣北二里,源於東巖。
桃江水 ,在縣東北二十里。
青蓮水 ,源自桃江,按縣志,即西岸司,又為桃江水口,元時有青蓮院,故名,去縣三十里。淘江水 、三都水 ,按縣志,二水俱在縣北,淘江發源於潭源洞,三都發源於大東山,至嶺背塘,二水合流,其勢稍大,可以行舟,東南出青蓮江口,入於湟水。按此水即《通志》所云斟水。田畔水 ,在縣西南二里,自茶坑按縣志,去治三里。
通儒水 在縣東南六十里。自馬下山按《縣志》經太平墟下白鶴坑,合魚水出通儒水口,入於湟川。
塔溪水 在縣東一里。按《縣志》景為塔溪流月。同官水 在縣西北七十里,源於黃蓮山峽,今為同官村,東流與湟水合,又東過城南,合於陽溪。韓愈文:「陽山,天下之窮處也。」 水有江流,悍急橫波之石,廉利侔劍戟,舟上下失勢,破碎淪溺者往往有之。又南十里曰龍阪灘。
龍宮灘 按《縣志》,去治十里。韓退之夜宿,有詩云:「浩浩復蕩蕩,灘聲抑更揚。奔流疑激電,驚浪似浮霜。夢覺燈生暈,宵殘雨送涼。如何連曉語,一半是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