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4 (1700-1725).djvu/51

此页尚未校对

建今亦廢

五鳳樓臺山 :縣南六十里。形若樓臺。

筆架山 縣南六十里。形若筆架。

將軍山 縣東十里。高聳如甲冑之士。

九峰山 ,距縣五十里,高二百餘仞。

鳳山 在蔚嶺西北下二十里,其山尖秀,形如鳳凰,山下即「白方伯故居。」

麒麟山 在皈下都。有王方伯生祠。

監豪山 在縣西。崖嶺峻阻,即瀧中。

沿溪山 在九峰南。山有九嶂,多古木,澗水迴合為溪,路通郴州。

龜峰 距縣南半里,橫截武水,為一邑關鍵,有「真武祠。」 嘉靖十九年,知府符錫創書院一區、浮圖一座。今書院廢。明布政王大用、知府姚鵬俱有詩。

獅子嶺 在縣東四里,形如獅子。

神嶺 在縣南三里。為學宮主山。

白鶴嶺 在縣南三十里。其嶺蹲踞,中有盤石,方坦奇異,嘗有仙鶴止此。今石上鶴跡猶存,時有白鶴翔集。

銅鑼偏嶺 在縣北三十里,高百餘丈。俗傳黃巢兵過嶺下埋鑼鎮此,故名。

蔚嶺 在縣西北九十里。高出雲漢,路通郴州。按《縣志》,上有泉,極甘冽,行旅資飲焉。俗傳六祖以錫杖卓出此泉,人呼為六祖泉。

神嶺 上有仙人跡,中有泉。

揚古嶺 ,距縣西北八十里,高五十餘仞。按《縣志》,「其嶺有一路通郴、桂,乃入粵要路也。」

塔岡 在縣南四里。岡頂舊有浮圖,故名。相傳浮圖文筆也。宋時,邑中科名頗盛。至元末塔毀,科名遂不競。嘉靖十八年,知府符錫乃復興建。有《登塔岡》詩。

鳳凰岡 在縣西北二里許。俗傳舊有鳳凰鳴此。

覽岡 ,在靈江東,與將軍山相對,四面壁立,登之可望遠,故名。

泐溪巖 一名仙人石室,俗呼西石巖,在縣西三里,高三十餘丈。下有石室,高三丈,廣五丈,左右各有斜竇,可通人,右入則有石床。六祖往黃梅時,曾憩於此巖,僧慧遠謂其神彩非常,往必得道。《仙經》七十二福地之一也。有飛來碑,刻真武贊八句,字如岣嶁,古異不能盡識。云飛自武當,陸羽題名,余襄公有記。

皇清康熙十年春,夜半,雷震巖頂,墜一石,寬五尺許。

碎亭几,惟佛像如故,通判池鳳翼修。

滄湖巖 在縣東七里。蓄水深澄若湖,故名。十字巖 在縣東四里。巖內橫穿,形如《十字》,直透日光。順治八年,山寇竊發,居民入巖,得全者千餘人。

仙婆巖 在皈下都蓬稠村。巖朗處可容數百人。中有石筍特立,高五六尺,頂如女髻,故名。土人入必禮之,暗處秉炬,行深半里許,盡處有小竇透光,可出達山上。又前截有層巖,從他逕登,可坐十數人,亦奇觀也。

白雲洞 :距縣二十里。秀麗峭拔,上插雲霄。洞內有「白雲庵」 官井,李氏所創。

紫簫洞 ,在縣北十五里,深闊二丈餘,舊產紫竹,可為簫管,故名。

武水 古名虎溪,唐改今名。源出湖廣莽山,經臨武鸕鶿石南流三百里入縣西,為三瀧,曰新瀧、腰瀧、垂瀧,皆漢周府君煜所鑿。水石險峻,飛湍激流,故名曰「瀧。」 韓文公貶潮過此,有《瀧吏》詩,後因呼新瀧曰韓瀧。土人以險處頗多,又增三名,曰金瀧、梅瀧、白茅瀧。東流六十里經縣治南,又流八十里經府治西南,合湞水。漢熹平間,於此建府君祠,立碑記功,辭翰奇古,碑今不存。元至正二年,邑令張思智始鑿新瀧西路。明正德間,主簿宋奎鑿東路。嘉靖二十年,知府符錫復沿江開鑿,疊石為逕,幾二十里。萬曆四十八年,知縣吳運昌又加開鑿。今府君祠並祀文公,有漢、唐以下諸名賢詩。

盧溪水 在縣西北一百五十里,源出郴州,南流入武水,相合處甚險,即新瀧。按《縣志》有周府君廟。

靈江水 ,出靈君山,甘冽可愛,南流三十里合武水。按《縣志》「灌注甚廣。」

泐溪水 ,出溪頭嶺,西合《武水》。

《祿溪水 》分泐溪水入官陂。

滄湖水 ,出滄湖巖,南流七里合《武水》。

沿溪水 出沿溪山按《縣志》即大水。

滎溪水 ,在縣南三十里,源出乳源界嶺中,《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