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4 (1700-1725).djvu/52

此页尚未校对

石山匯而為潭,產鬼頭魚,極香美。至滎村,合「武水。」

鼓面潭 在縣西五里。深二十餘丈,闊半之,有蛟藏焉。潭邊一石如鼓,有龍王祠,祈雨多應。祠今廢。

平石溪 在九峰。源出將源山,西流經九峰巡司,至腰瀧合武水。

湯泉 ,在靈君山下。以生物投之,可熟。東流與靈溪水合。

溫泉 在縣北二十里周山下,冬月常溫。一在九峰湯塘。

塔岡泉 ,在塔岡西麓。泉之北有巨人跡。「六祖泉 」 ,在蔚嶺之西,泉極甘冽,行旅資飲。俗傳六祖過此,以錫杖卓出,故名。

官井 在縣東南百步許。李氏居前,湧泉一穴,味甘美,深僅二尺,汲之不竭,為邑井冠,又名「玉泉。」

仁化縣

廉石山 在縣北二十里,邑之主山也。舊《志》云:「罅中有鎗竿,俗傳黃巢過此,所投,至今不朽。」 山頂有石井,泉清不竭。

駱駝山 在縣東一里。下臨深潭,盤繞縣治。涼傘山 在縣南十里,如張蓋,與錦石巖對峙。龍山 在縣北一里,形如盤龍。按《縣志》,「脈接廉山。」

架筆山 在縣東五十里,三峰卓如筆架。白星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接大庾嶺。《舊經》云:「唐武德時,有星墜於山頂,光如曳練。」

五臺山 ,在縣西三十里。高五十餘丈,廣十里,上有巖,深闊四丈許,巖前有仙跡。

丹霞山 ,在縣南十五里。重巖絕巘,踞錦巖之巔。

皇清康熙二年,有高僧澹歸卓錫於此,闢為叢林,幾

與曹溪並峙,其勝概見本山圖說並諸詩。金盞銀瓶山 ,在縣北七十里,兩山對峙,按《縣志》,乃長江水口。

鵬風山 在縣西四十里石塘,祖龍也。俗傳有巨鳥止此,故名。

青雲峰 在縣東北五里。平地突起,高聳雲漢。按《縣志》:「四山環拱,兩水夾流,係康溪後山。」 吳竹嶺 在縣西北三十里。舊《志》云:「越王勾踐滅吳,子孫避此。」 下有溪,亦名吳溪。

紫嶺 ,在縣東北五十里。扶溪會流,山頂常浮紫氣,故又名「紫山。」

黃嶺 在縣西北六十里,勢極高峻。登峰遠眺,韶、石、英州,皆煙嵐數點。

錦石巖 在縣南十七里。巖高數十丈,石五色間錯,四時變態,故名。自唐宋暨五代時,有僧伽憩此,並無營構。相傳南宋有僧法雲始見茲山之奇,攀援而上,嘆曰:「半生在夢裏過了今日始覺清虛。」 聚眾建庵。半巖有小洞門,即號夢覺關,錦巖之名始著。由洞門傍巖南行二里,有四巖,宛若堂殿,曰千聖巖、祖師巖、伏虎巖、龍王巖,皆深邃虛闊。其景之奇絕,雖名工莫能摹寫。明成化時,知府符錫於大巖之前作廳三間,輔以夾室,表以石坊,護以石闌,題曰「紫府清都。」 諸往哲遊者皆有詩。

青雲巖 在縣南二十里。高插雲霄,四山環拱。按《縣志》,「宋進士蒙氏世居」

聚奎巖 在縣南六十里。邑人朱瑛肄業於此。書堂巖 在縣南十里。壁立千仞,巖竇隱見,而無路可攀。俗傳余襄公嘗讀書於此,舟中遙望,隱若書案,不詳其故。明臺使朱英有詩。

獅子巖 錦石巖之上,形如獅子,下有古庵。禪龕石 在縣南十里,臨江有石室,深闊可二三丈。舊傳「有漁人江上,遙見一僧安坐,人見異之,後數日莫知所之,石座尚存。」

屯軍石 在縣西南二十里。平地突起,簇簇如林,高低異勢,故名屯軍石,又名「石林。」

潼夾石 在縣南六十里。二石對峙,潼水經其門,故名。石上有巨人跡,長七八尺,遙望宛然。觀音石 在縣南四十里。巨石高數十丈,背江面山,儼如普陀大士冠纓趺坐之象。其下澄江環繞,上下往復見之。

穿珠石 在縣西石塘一石如珠,當河中流,四面玲瓏,若人工之巧。周圍丈許,高亦如之。七里逕 在縣西七十里石塘都逕長七里,高山突兀,通樂昌。

半砦 在縣南十五里。頂接丹霞,峭壁危立,鑿級盤上,級僅受趾。中有平土可居,竹木蒼秀。為邑陳氏業曾築室於此,多隱君子託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