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東渡 在縣東門。士民捐助置田,給渡夫。新村渡 在縣西十五里。
乳源縣
風門關 在縣西南十五里。
小梅關 在縣西北二十里。舊傳開元、西京通路。
迎恩橋 在縣東門外。劉永暹建。
興賢橋 耆老鄺明迪建。
登雲橋 在登雲坊,民鄧宗解建。
李公橋 在墟,尾聯斗門。
斗門橋 在縣東三里。明萬曆二十年,生員黃甲等修。
接龍橋 在臘嶺上。黃瑄建。
乾坑橋明 萬曆二十九年,生員黃鎮建。燕口橋 在風度嶺下,民鄺湖建。
平田橋 在縣東十里。劉福建。
打鼓墜橋 在縣東十里。劉宗虞建。
鐵岡橋 在縣南十里。陳順建。
嶺下橋 、清江橋 「俱劉浚重建。」
竹子橋 :在犀水鄉。劉泮建。
流芳橋 在田舍房。劉宗肇建。
西田橋 在西田。陳貴建。
大富橋 在縣西南二里。李立仁、曾一夔建。通濟橋 在縣西一百里。饒仁建。
榔木橋 在縣西五十里。
梯下橋 在縣西北六十里。
永濟橋 在縣冶南洲街,丘張等建。
明月橋 在縣西雙峰寺前。詹世用建。
廣濟橋 在縣西武豐梯上。林君寵等建。知縣吳邦俊「助工以穀」 ,勒石為《記》。
縣前渡 在迎熏門外
渣溪渡 在縣西三十里。
石高渡 在縣西一百里。自饒仁首義構通濟橋,渡夫改為橋夫,每歲工食給之。
武陽渡 在縣西北二百二十里。
七姑渡 在縣西北二百里。鄉民余積達捐田畝,歲給渡夫。
侯公渡 在縣東南二十里。知縣侯應爵設。金公渡 在縣東二里。知縣金明漢所設。明萬曆三十年,知縣吳邦俊處入官田張經、「馬上龍、鍾東震」 等項穀,歲給渡夫義民黃如谷復捐田二畝。
裘公渡 在縣南十五里灘頭。康熙二年,知縣裘秉鈁捐貲增置,田租三石六斗,給渡夫。《通咽路 》在縣東二十里。明弘治間,義民利福捐貲募工,在嶺鑿石成路。福男、利保更廣之,闊六尺,長十餘丈。萬曆三十年,知縣吳邦俊更於嶺上開大路,脫去崎嶇,冠蓋車輿為便。自墟尾至通咽路,義民黃鸞砌以石為道,計一千二百四十餘丈。天啟四年,知縣黃甲鸞、孫永福重修。《西京路 》在縣西,由大富橋上臘嶺,謂之「西京路。」 由臘嶺過風關,下至燕口,相傳唐武德間開,歲久榛蕪。明嘉靖十二年,義民劉浚等以石砌坦。萬曆三十三年,知縣吳邦俊斬榛鋤石,自臘嶺至宜章,計二百餘里。
西北山口 ,乳水所出。兩岸峭壁,中有樵路,蜿蜒如線;危石斷澗,險阻崎嶇。知縣馬騮捐俸鳩工濬鑿,疏通往來無陟嶺之苦焉。
《梯雲嶺路 》:嶺高百仞,盤曲嶮峻。康熙九年,知縣裘秉鈁捐資開鑿,遂成坦途。
翁源縣
鎖青橋 在東街。橋上豎坊,前扁曰「鎖青橋」 ,後扁曰「迎陽街。」 康熙四年,知縣翟延祺重修。燕泉橋 在西街。
迎恩橋 在西門外
薰風橋 在南門外
接龍橋 在西門外半里,知縣李景運修。「雪溪橋 」 ,在西門外三里,知縣姜子貞建。「善濟橋 」 ,在耽石寺。
梅關橋 在梅村,居民張祐修。
大功橋 在羊逕。居民張儲建。
安龍橋 在茶潭鋪
周翁橋 、東岡橋 、通濟橋 俱在巖前鋪。
猿藤逕橋 、永安橋 :俱在九龍鋪。
太平橋 、通鎮橋 俱在利陂鋪。
「四福橋 」 、「三盛橋。」
蔣風橋 在周陂鋪
寡婆橋 、興隆橋 、接鎮橋 :俱在龍仙鋪。
青雲橋 「在將軍逕」 ,居民張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