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5 (1700-1725).djvu/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蓮塘山 在城東南八十里,下有連池。按《通志》:每歲夏日,不用栽培,芰荷自發,馥郁絕勝,故名。青嶂山 ,在城東南四十里,崖嶂如屏幕,上有雲峰庵。

天峰山 :在城東八十里。高峻插天,上有泉。元季鄉民多避兵於此。

馬鞍山 :在城東八十里,有馮氏族姓居其下,登仕版者甚眾,人以為茲山靈秀所鍾。

巽峰山 :在城東南八十里。上有石塔。里人歐陽箕建。

龜湖山 :在城東一百里。上有滴水,瀦為小湖。舊產五色靈龜。歲旱,龜出即雨。

洪崖山 在城東九十里。崖石平曠,有洪崖庵。按《通志》,舊傳黃公生佛修道之所,遇歲旱,祈禱多應。

梅花山 :在城北八十里。其上多梅。

馮大山 :在城東南一百五十里。高聳寬平,可容千人。

油山 在城東一百二十里。上有龍潭,歲旱,取潭中魚蝦禱雨,即驗。舊傳,山穴出油,人需以食,晝夜不竭。後人以其小,鑿而大之,其油遂絕。唐有僧潤澤,以手指書石壁上曰「油山淨明院。」 不知何年開拓也。至今字跡宛然。

五湖山 在城西北一百里。按《通志》:「俗傳成公祖師暮即居此。」

大庾嶺 城北九十里。《水經注》云:漣溪山,即大庾嶺也,五嶺之最東,故曰東嶠,其本名曰臺嶺,上有橫蒲關,即古入關之路,又名塞上。《史記索隱》云:「豫章三十里有梅嶺,在洪崖山,當古驛道,相傳以梅將軍名。」 《越絕書》:「越王子孫姓梅氏,秦并六國,越王踰零陵,往南海,越人梅鋗從至臺嶺,家焉,而築城湞水上,奉王居之」 ,鄉人因謂臺嶺為梅嶺。及統眾歸吳芮,留其將庾勝兄弟居守,其兄守梅嶺,又稱大庾嶺。秦末,南海尉任囂死,趙佗欲據粵,移檄告橫浦諸關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 初,嶺東廢路,人苦峻極。唐開元四年,詔張九齡開鑿,始為坦塗。

小庾嶺 :在城東四十里。

「瑞龍峰 」 ,在城西,狀如游龍,歲旱出雲即雨。「文秀峰 」 ,在城東南。

筆架峰 ,一名「三角嶺」 ,在城西南五十里。「瑞雲峰 」 ,在城東八十里,嘗出彩雲。

龍王巖 在城東百里。牆壁基址,宛如琢成。按《通志》,在周南都,方廣二丈,巖巉空洞,不見天日。楊瀝巖 在城西北二十里,以漢樓船將軍楊僕得名。山巔方廣百餘丈,怪石森立,飛泉瀉空,上有潭,深三丈許,下有三巖,旁有祇林寺。仙女巖 在城東北一百里。杉檜蔥蔚,泉石潺湲,巖口僅容一人入,中闊丈許,有二仙像。相傳秦時二女子飛昇處。偽劉時,邑人葉子曾得六孔金鐸,鍊藥鐺各一。

羅漢巖 一作「洞」 ,在城東一百二十里,大黃團左,可容千人。梁天監中有羅漢現像,踰旬忽不見,有井,四時清冽。

象山 :在城東一百二十里。形如伏象,在羅漢巖前。

「嫦娥嶂 」 ,在庾嶺之東,相傳葛洪鍊丹之地,產仙茅,其葉似蘭,采以八月,即用嶂下流泉濯之,色白如玉,煉成丸食,補真氣。

白猿洞 ,在城東北八十里,在梅嶺下,深百步許。舊傳白猿居之。

威鳳岡 在巾山東,與大庾嶺相連。高聳軒舉,形如翥鳳。

倉石 在城西北三十里,高百餘丈,廣數十畝,輪囷如倉,土人築圍其上以避寇。

放缽石 在大庾嶺雲封寺側。相傳六祖既得衣缽,南奔惠明,追至,祖擲衣缽于石上,明舉之不動。

金龜石 按《通志》:「在度嶺路傍,其形似龜,故名。上有茅庵,行人多資此憩息。」

塔石 按《通志》:「山高路險,人不能攀,其形如塔,故名。」 明季民多避兵于其上。

湞水 在城南。源出大庾嶺,流經靈潭、烏源,至何村與昌水合,又至城西,與凌水合,環抱郡邑,是為北江。龍川之水西流合之,注於肆水。逕廣州,合邑南江東流入南海。

昌水 在城南。源出信豐界,流逕延福、蓮溪、弱溪,至何村與湞水合,又四十餘里至城西與凌水合,同入海。

凌江 在城西。源出百丈山,下流八十里至歸仁,又六十里至城西,合湞、昌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