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5 (1700-1725).djvu/65

此页尚未校对

顧言,更新德堂,左為豐盈庫,右為儀仗庫,東翼為經歷司,西翼為照磨所,後為穿堂,又後為後堂,有後庫,又後為知府宅,左為同知宅,左次為通判、推官宅。丙辰,建通判宅於後堂之右。捕盜通判故有宅後員,革為經歷居,至是復建於故處。經歷宅改至下方,右下為經歷、照磨宅,兩翼之下為八科,兩宅之下為吏舍。堂前為露臺,為甬路,樹坊《登戒銘》,為儀門。門外左為土地祠,為延賓館。嘉靖中,知府顧言建,即架閣庫、地庫,今遷照磨所後。右為司獄,司前為中門,又前為鼓樓。萬曆丙戌,知府黃時雨重修,衛以崇垣。樓前左為申明亭,為恭候所。右為旌善亭,為總鋪,中樹屏牆。舊樹木坊曰「雄鎮嶺東。」 萬曆中,去坊樹磚屏。二十八年冬,知府程有守於屏外建石坊,額曰「嶺東雄郡。」

行署 府署東南為察院,本元廉訪司,有「周伯溫隸書記,石刻存。明洪武七年,知府楊伯顏不花重建。景泰二年,改為嶺東道,五年,知府段鑑、通判馮順重修。嘉靖間,定為院署。」

布政分司 在院左,毀「五顯」 淫祠建。

兵巡道 在院後,即故縣基,萬曆九年建。「《嶺東》道 ,在府治西,舊為布政分司。正統六年,知府鄭安、推官侯敬、知縣曾瑩建。嘉靖十一年,分巡僉事吳彥市地改拓,後改為軍器局。崇禎十二年,中軍黃仕明改為守備司。」

清軍館 ,嘉靖二十五年同知徐揖建,今廢。理刑館 ,「嘉靖二十五年推官李仁建。萬曆間推官王棟重修。四十六年推官溫國奇改建文昌祠。」

陰陽學 在府署前左申明亭南。明洪武十七年建。

醫學 在府署前右旌善亭南。明洪武十年建。受納倉 原在銀峰,管糧廳在焉,後圮。明嘉靖丙辰,通判吳晉重修,嗣移關山。崇禎九年倉仍移銀峰舊基。

稅課司 在府署東南城垣下。明洪武二年,本司副使沙中建。嘉靖十年裁。

僧綱司 ,在西湖彗豐山永福寺,設官,都綱一人,副都綱一人。

道紀司 在西湖元妙觀,設官道紀一人,副道紀一人。

察院義倉 有三,一在東門內,一在北門內,一在銀峰之巔,俱明萬曆二十四年察院劉會建。本府社倉 十,縣共三十七,俱明萬曆二十五年知府程有守建。

歸善縣治 舊在河南,後遷水東白鶴峰下,無城池。元至元三十年,徙建郡譙樓之左。明萬曆四年,正堂圮。七年,知縣林民止復徙於白鶴峰下。署之制,中為正堂,扁曰「維新。」 左為幕廳,右為耳房,庫後為穿堂,又後為後堂,又後為知縣宅。正堂之右,闢西夾道入,為縣丞宅;左闢東夾道入,為主簿宅。東西兩序為六房。堂前為甬路,樹坊書戒銘。又前為儀門,門左為別院,院左為典史宅,宅東南為土地祠,祠南為吏舍。儀門之右,內為吏舍,外為獄,中為縣門,門左為申明亭,右為旌善亭。

河泊所 ,在白鶴峰下。舊為縣治,又為縣學,學徙為官學場。明洪武十年,知縣完顏始建。後廢,復為今縣治。

平海倉 在府東南平海所城內。舊屬所,明正統八年,改隸本縣。

內外管里巡檢司 在府東南一百三十里飯羅岡。明洪武元年建,今廢。

碧甲巡檢司 在府東南一百八十里海濱。明正統八年建,今廢。知縣李中道議改內外管巡司於黃浦墟,改碧甲巡司於淡水場,不果。提舉司   、鹽課司 俱在平海所東門外。預備倉 舊倉四:一在縣學東,嘉祐寺舊基,一在下廓。遞運所舊基,一在欣樂驛側,一在馴雉都。明正統五年建,後併於驛側。萬曆間復建於府城舊縣側。萬曆十九年,移建於本縣城隍廟側。

義倉 在城東

社倉四 東在水東驛,西在碧甲巡司,南在平山驛,北在永平村,知府程有守建。

養濟院 舊在下廓,今徙府城南。

外州縣

博羅縣治 ,自梁時徙浮碇岡之西。明洪武元年,知縣閻義直始建署。十四年,東莞曹直叛,燹毀。十五年,知縣何彥英重建。正統五年,知縣趙澧復修建。成化中,知縣胡漣再修。嘉靖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