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5 (1700-1725).djvu/73

此页尚未校对

南嶺 以上社學俱明知縣陳榮祖建。

海豐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隅。舊居邑西偏,宋康定二年,始徙建今所。余靖《記》。淳祐辛亥修之。元季兵燬,明洪武十三年重建。二十七年、正統六年、十二年咸修之。天順六年修櫺星門,成化己亥重修,嘉靖壬午改建。

文廟於東、徙明倫堂於西、鑿泮池、建禮門。庚寅、奉

制,建敬一亭。甲寅,修明倫堂,闢禮門,易柱以石,重建東齋。萬曆壬寅,建尊經閣於廟後,改啟聖祠於廟東。乙卯,改敬一亭於明倫堂之東北。嗣後修葺不一。今制學東為

文廟五間:東西廡五間,戟門五間,櫺星門三間,「廟」

後為尊經閣,閣上祀文昌,閣,下為教諭宅,閣東為訓導宅,廟東為啟聖祠,西為明倫堂,東進德齋,西修業齋,東為名宦祠,西為鄉賢祠,東北為敬一亭,前為宰牲所,堂下為泮池,次為禮門。射圃原在明倫堂西,崇禎十一年設於西門城下。文山書院 在縣東南,改陽羅公廟為之。桂林書院 在碣石城外旗峰山,改永興寺為之。

清明書院 在碣石城內,改觀音廟為之。西峰書院 在甲子所城西,改西峰寺為之。以上俱明提學魏校立,久廢。

龍門書院 在縣署西

北門社學 在縣北,改五顯廟為之。

河頭社學 在縣東,改天罡廟為之。

城南社學 在縣南,改「水仙廟」 為之。

龍津社學 在城東門外,改五顯廟為之。石橋社學 在碣石城外。

捷勝社學 在捷勝所。俱明提學魏校立,久廢。龍川縣儒學 在縣城之東。學故在城北嶅山之麓,為宋崇寧故州,徽宗賜《辟雍詔碑》存焉。淳熙、嘉泰、端平、嘉熙間,嘗葺之。元至元辛巳,燬於兵。厥後即城東李守舊宅,權為廟學。延祐戊午,知州徐震仍建學於城北。至正間,又燬於兵。時嶅湖亦已湮矣。明洪武初,因城東遺址,修建縣學。成化十三年,復建於城北。弘治元年,又修城東學。嘉靖二年,復隄嶅湖,建今學。十一年,奉制建「敬一亭」 、「啟聖祠。」 二十一年,因學宮圮壞,復建於城東,為今學。知縣歐陽深建尊經閣於明倫堂後,規制一新。萬曆二十二年,置祭器。今制,前為

文廟三間為東西廡、各五間為戟門、五間。中為泮

池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為櫺星門五間,廟後為明倫堂三間,堂後為敬一亭、啟聖祠各三間,堂左為杏壇,今廢為神廚,右為教諭、訓導宅,為日新、「時習」 二齋,各三間,東西號房各十間。嶅峰書院 在嶅山之陽。宋循州守梁克俊建,祀先賢。元季廢。

仰止書院 見《二賢祠》。

興賢社學 在城外東隅。

南隅社學 在城外之南。

龍津社學 在五里

正誼社學 在東埧

雲衢社學 在通衢驛右。

長樂縣儒學 在縣東紫金山之下。宋紹定中,始建於七都之「龍岡。時龍岡為縣治。淳祐初,縣令林朝孫修之。元至元庚寅,徙縣於今治,乃建學於治西,至順初成之。元季兵燬,明洪武三年重建,十八年復改作之。成化元年,知縣黃瑜視其地庳隘,始徙建今所。十一年改建櫺星門以石。」 弘治間,修膳堂,鑿泮池。正德中,修殿及戟門,增修垣牆,始徙山巔。旗纛廟,嘉靖元年引水入於泮池。明年建尊經閣,即旗纛祠地。後廢增號舍。十年築地增修學宇,建明倫堂大之。十一年奉制建敬一亭,即尊經閣舊址。十四年增建。十五年改儒學,向甃泮池,建青雲橋。十九年立科貢題名。二十七年重建。三十三年重建鄉賢名宦祠。明年,修「進德」 、「修業」 二齋及學門,增建禮門、義路坊,修東西號房。萬曆二十年,增置祭器。今制,《前為》

文廟五間:為東西廡、為戟門五間,門之東為《名宦》。

祠西為鄉賢祠,泮池在其南。為櫺星門,為神廚,為宰牲房。學後為明倫堂五間:東為進德齋,西為修業齋;齋後為訓導宅;堂之北為膳堂,為啟聖祠三間。祠右為射圃,有亭;北少東為敬一亭,西為教諭宅,東西列為號房。

東山書院 在東山麓

居仁社學 在城東隅,布政司右。

《由義》社學 南隅新街口。

立禮社學 在西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