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5 (1700-1725).djvu/8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沙水鎮 在府東三十里。

通濟鎮 府東六十里。成化丙申,知府江璞創。漿田鎮 府東八十里,亦曰「墟。」

圓田鎮 府東南六十里,亦曰「墟。」

上朔鎮 府東八十里

東瓜隘 府東八十里,在周南都。

白石岡 府東一百二十里,在崇仁都。

南畝隘 府南九十里,在官田都。

芋頭隘 府西五十里,在政化都。

平田凹 府南一百二十里,在上、朔二都。百順 府西一百五十里,在聞韶都。

紅梅 府北九十里,在靈潭都。

百順側 府北一百二十里,在百順都。

《不勞石   》:「紅地」 村口子 ,「北坑村口子,百步    趙坑口子  ,羊頭嶺。」

石閉塘源三口子  、「葉田」 等六口子:

白石    林溪 按《通志》。以上俱保昌縣。太平橋 在府正南門外,宋初創浮橋,開禧丙寅,知州聶周臣始築石為梁,名「平政。」 寶慶丙戌,趙續修,更名「萬壽。」 明知府張瑛易今名。

萬年橋 在西門。宋架木為之,名「清泰。」 元泰定間,築石。隆慶辛未重修,易今名。

接龍橋 在城北二里,明南雄所千戶譚以聰修建。按《通志》,「通橋純石,橋成,行人便之。」 今廢。崇陽橋 一名水口,在城東五里,元創,明成化知府江璞修。按《通志》,嘉靖間民朱琳重修。三博橋 城東北十五里。宋知州黃峸創。明嘉靖壬寅鄉民朱琳修。

長逕橋 在城東二十里。宋郡守李熙創。按《通志》:「長五丈,慶元六年修。」

駟馬橋 一名「沙水」 ,在城東三十里,宋嘉定元年創,同知黃金修。

鳳凰橋 在城東北三十里。宋景德四年,鳳凰翔集,故名。按《通志》:明成化癸卯知府江璞修,嘉靖丙申知府葛桂修。

長圃橋 在城東四十里。元至正間創。按《通志》:明成化癸卯,知府江璞修。隆慶己巳,知府林應節重修。尚書譚大初「記。」 橋凡七墩,長十五丈,廣一丈二尺。東西設二坊,東曰重農關,西曰濟世橋云。

春坑水橋 在城南六十里。明鄉民陳德芳等創。

修仁橋 在城南二十里。宋淳熙間創。按《通志》,「明嘉靖間修。」

欄口橋 在城東一百二十里。宋紹興間創。龍衝水橋 在城北六十里。明嘉靖癸巳,鄉民朱琳修。

滄溪橋 按《通志》,在正上三都。

惠政橋 按《通志》,在修仁都。

渡無

始興縣

墨江鎮 ,在縣南四十里。

黃田隘 在縣東三十里北岸都。

花腰石隘 在縣東五十里、南城二都。

豬子峽隘 在縣東六十里躍溪都。

沙口隘 在縣東一百里躍溪。陳涼口, 在縣南五十里。

楊子坑 在官石都

上臺 在北岸都

河溪廟隘 按《縣志》,距縣一百七十里,在清化鄉。

桂丫山隘 按《縣志》:距縣一百三十里,在南岸二都清化鄉 。以上各隘,俱盜賊出入之所。舊制,每隘僉附近鄉民一人為長,二十餘人為隘夫守之。原設隘場,年久浸圮,萬曆癸巳,知縣蔣希禹補葺。自明以來,隘長、隘夫、隘場既已廢置,惟清化桂丫山壤接翁源,山寇出沒無常。順治庚子,本府太守陸世楷同雄鎮畢科詳撥官兵二百名防之,烽煙始靖。

城西弔橋 按《縣志》,「城西門口。」

城北弔橋 按《縣志》「北門關帝廟前。」

仙師官橋 按《縣志》:「城西北十五里。萬曆壬辰春,山水衝廢,往來苦之。知縣蔣希禹、主簿陳文憲同修,後又洪水衝破。」

皇清康熙元年,知縣王毓慧、典史楊椊同捐貲重修。

今改為通濟橋

江口南風水橋 按《縣志》,「縣北二十里。崇禎十年僧接雲募化鼎建。」

老黃塘橋 按《縣志》,「縣東北二十里,萬曆四十二年邑人賴練鼎建。」

廣福橋 按《縣志》,「去縣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