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7 (1700-1725).djvu/112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五十六卷目錄

 高州府部彙考二

  高州府城池考

  高州府關梁考

  高州府公署考

  高州府學校考

  高州府戶口考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五十六卷

高州府部彙考二

高州府城池考        通志

本府。茂名縣附郭。

高州府城池 ,唐始築土城,宋、元因之。明洪武初,千戶陳富、張真拓以磚,周六百一十四丈,高一丈四尺。門五,上有樓,東迎陽,南廣濟,西通川,北北門,小西門。成化初,東、南、北門樓寇毀,小西門塞。知府孔鏞、指揮歐磐復建。後指揮李信增四尺,千戶潘英創串樓六百。嘉靖初,知府莊科始廓城東,包環邑庠。入城中,周圍砌築子城。十一年,署府事肇郡同知林春澤塞小西門。十三年,僉事黃澄廢子城為敵樓二十七所。是年,郡守石簡塞舊南門,作新南門,改曰「高明。」 由壕岸西行轉南,合舊門通衢。十五年,知府鄭絅闢南街直行稍轉而西接通衢,建門曰「履坦。」 二十五年,知府歐陽烈以小西門塞,民以出入為艱,因耆民張仲山等呈,乃復啟之,扁曰「高辛。」 嘉靖二十六年,知府歐陽烈重修。是年大水,西南隍岸崩及城西南樓基亦浸塌。冬,知府歐陽烈乃自大西門至舊南門埠頭,叢樁實土,填築隍岸,修整南樓,城賴壯觀。萬曆間,知府熊廷相釆士民議,申請撫按,開舊南門而塞其新門,於小西門外建樓一座,加門一重。三十七年,知府蔣希禹所開塞,又如熊廷相之時,而基址猶存。至四十二年,知府曹志遇將新南門遺址鏟去,悉復舊制。天啟間,參議蘇宇庶以古東門利於離明,新北門傷於龍背,遂復舊東門,塞新東門池,深一丈二尺,闊加八尺,東南北及小西門俱如之,獨大西門以長江為壕塹。成化三年,知府孔鏞、守備指揮歐磐復濬之,廣三尺,深一丈六尺。外州、縣

電白縣城池 舊城,即古高涼郡土城。元大德八年,郡徙茂名,因甃以石磚,遂為縣城。明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揮花茂奏築神電衛城,委惠州指揮王虎、千戶張貞築為土城。永樂七年,指揮俞林甃以磚,計六百四十步,周圍一千一百丈,高一丈二尺,堞高五尺,共高一丈七尺。為東西南北四門,門上各為樓。堞上敵樓四十,角樓四,窩鋪三十有二。正統間,燬於《猺寇》。知縣吳鏐申奏,因舊增築。然地居山落,寇易侵擾。成化四年,僉事陶魯奏遷縣治於衛左。萬曆三年,知縣王許之以城垣徑直,難以制外,乃於城外建敵樓十二座以拒敵,開四孔以通鳥銃。萬曆七年,知縣張希皋以城垣卑矮,難以守禦,增高三尺。城面「馬路甃為陽橋三尺五寸,取壕土以實之,壕因以深。」

皇清順治九年,城守遊擊汪宗弘建瞭樓,每城一面。

一十二座。十四年,城崩樓圮。知縣相斗南重修城垣四腳,易磚以石,東西瞭樓,另行鼎建。池周圍一千一百六十四丈,闊三丈九尺,深一丈七尺。天啟間,知縣翟拱辰因城壞重修,而壕之深闊因而倍之。

信宜縣城池 舊無,止築土牆,周圍一百八十五步。明正統五年,六豪猺亂,副使賀敬、都指揮張演築砌磚城,周圍二百五十五丈,高一丈八尺。天順三年,刱串樓五百四十有八。正德五年,千戶丁川於城外築子城。嘉靖間,僉事黃澄設敵樓一十三所。後知縣陶弼、周夢斗、周世臣相繼增修,池濬深一丈三尺。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縣徐鳴佩、城守管登魁修復。北

門城樓窩鋪砌以磚石

化州城池 ,宋紹興三十一年創,甃以磚石,北際江,東、西、南各環以池,門四,東曰開泰,西曰羅山,南曰南薰,俱通陸路。北曰臨江、通水,各有樓。元末年崩壞,廣西流賊犯境。明正統十三年,知州「鄧敏奏增砌磚城,周圍八百七十丈,高一丈六尺,又沿城開築壕塹。成化四年,按察僉事陳貴、知府孔鏞、同守備指揮董翔復」 增高之。十年,又改砌入內,止開二門:東曰「賓陽」 ,南曰「南薰門」 ,各建樓、窩、鋪三十,敵樓、角樓各四,清風樓一。嘉靖間,州同知周光禮築南門月城。四十四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