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7 (1700-1725).djvu/116

此页尚未校对

宮後。明嘉靖七年,縣尹黃敖徙於承恩大街南。後燬於寇。萬曆元年,王尹許之,重建官廳三楹,面東,倉三廒,面西,大使宅三間,吏舍一間,大門一楹,北向。扁曰「神電倉。」 至明末猶存。

皇清以來,倉署傾廢,倉官寄居於預備倉。

預備倉 舊在縣治西,燬於倭。張尹希皋改縣近衛,後在縣治之東。為堂三楹,南向;兩序為廒各三楹,北向;廒三楹,大門一楹,西向。順治年間,神電倉大使住居於此。其倉廒傾壞已久,大門不存,不堪軍儲焉。順治十五年,知縣相《斗南》重修倉廒另建,堅固永久,可蔽風雨;重建大門一楹,改為南向。

陰陽學 在縣治東

醫學 在縣治東

察院行臺 在縣武安街城隍廟西。明成化十五年建。

布政分司 在察院行署南。

按察分司 在布政分司西。

參將府 在城隍廟東

守備府 在立石驛舊址。

養濟院 在城東北二里。

信宜縣治 ,即舊信義縣址。明洪武二年,知縣蹇誠始建。永樂十三年,知縣姚原立重修。正統「間知縣郭羅,成化間知縣李時敏,嘉靖間知縣廖琳、邢國賓,各加修葺。」 後燬於寇,知縣陶弼重修。萬曆二十五年,知縣周世臣增繕之。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縣徐鳴佩因山寇焚毀官署,重

加修葺。至康熙三年,知縣羅士毅復捐金鼎建其規蒞治之。廳為正堂、二堂、三堂後為知縣宅,堂前為露臺,中為甬道;堂左為庫房,右為存積倉。土地祠在儀門西。迎賓館在儀門東。大門、儀門俱順治十年知縣韓應震建。譙樓、申明亭、旌善亭,今俱圮。

典史廳 在縣署右

存積倉 在城東,明正統五年建。

預備倉 明正統五年建。按《縣志》:「東接存積倉,正統間建。萬曆二十五年,知縣周世臣遷入縣堂之右,捐俸闢修。」

陰陽學 ,在縣治西,久廢。

醫學 在縣治西,久廢。

布政分司 在縣東南

按察分司 在縣東

公館 即《竇江驛》舊址。

小存積倉 在存積倉東,知縣周世臣創立,若存積倉滿,則移貯之。

社倉 原在城外,知縣周世臣立,與「小存積倉」 對。

義倉 在前安阜街。明萬曆二十四年,按院劉立。今廢。

養濟院 在城外

漏澤園 在西岸大塘坡。

化州治 即石龍縣舊址。宋知州趙與鈺建,今仍舊制。明洪武初,為府同知張謙建,尋改為州,又改縣,規制迭更。洪武十四年,又改為州,知州楊倫重建。宣德間,知州田庸修葺。正統間,毀於寇,知州茅自得重建。成化間,又遭寇毀,州同曹慶建正廳,知州李時敏繼完之。後知州黃萬碩、楊薰、湯克寬、傅昂相繼修創。

皇清康熙五年,知州丘宗文「重修州署。」儀門三間正。

堂三間。後堂三間,後衙三間。後亭一座,舊名「清白」 ,宋守趙與鈺所建,胡寅有詩。後廢,知州畢竟立改「友筠亭」 ,知州祝簡又改曰「鳴琴佳處。」 後廢,知州沈水復建,曰「興雲堂」 ,因石龍而名也。衙外為園,園外魚塘一所,皆官物也。吏舍一十二間,在正堂左右。承發房在東廊下。架閣庫在西廊下。泰安庫在穿堂右。龍亭庫在正堂左,贊政廳右。贊政廳在龍亭左,泰安庫前。戒石亭在正堂甬道上。石龍亭在正堂左。寅賓館在儀門外之左,今廢。譙樓一座在州治左,路通衢。康熙間知州丘宗文重建。旌善亭在譙樓前左側。申明亭在譙樓右側。

同知衙 在正堂左東廊之外,康熙三年奉裁。吏目衙 在州治照牆下。明萬曆間,祝知州改陵水驛為之,而遷驛於寶山之東。左畔小塘一口,面前空地皆官地。

在城倉 在州治東

預備倉 在州治東南

察院行臺 「在州治東。」

布政分司 在州治東

按察分司 在州治東

嶺西道公館 在州治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