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7 (1700-1725).djvu/19

此页尚未校对

武三年,千戶張均德甃以磚石,高二丈,厚一丈五尺,周八百九十二丈,壕深一丈,闊三丈五尺,周九百七十丈。城上設周廬四十四,開四門,東曰「承宣」 ,西曰「威肅」 ,南曰「寧海」 ,北曰「鎮安。」 天順間,指揮韓裔濬壕。正德八年,分守參政黃顒設望樓四十八,築南北二堰,壕水不竭,民今賴之。嘉靖二十五年,堰決,知縣吳煥章重修,以石為楗。隆慶二年,知縣王仲增高城五尺。萬曆七年,同知蔡懋昭增浚城壕,復築二堰。十五年大風,樓櫓周廬半毀,同知方應時重修,歲久多傾。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孫廷鐸增修。

海朗守禦所所城 「在縣東南五十里。明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揮花茂建。周八百五十丈,高一丈四尺。萬曆四年,增高三尺,門樓四。萬曆三十年,海防徐璘建敵樓六座。」

北津城 在縣南三十里。高一丈五尺,厚四尺有奇,周二百二十丈,門三,樓七。康熙十年,知縣孫廷鐸修,尋廢。十八年,知縣周玉衝重修,添設後山砲樓。子城蔡長祥督造。北津向未有城,明萬曆年間創建。

雙魚城 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明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揮花茂建,周四百八十丈,厚一丈,高一丈八尺,門樓四。

皇清康熙十年,守備王得勝重修。

蓮塘驛城 明嘉靖三十三年,僉事林應奎建,周三百二十八丈,高一丈四尺,窩鋪九,垛口五百一十八,東西門樓各一。萬曆中,知縣宋良木重修。

太平驛城 明嘉靖四十五年建,周圍三百六丈,東西門各一,窩鋪九。萬曆中,知縣宋良木重修。

樂安驛城 明隆慶五年建,周二百丈。原在下寮,成化間,按察使陶魯以「下寮沮洳,行旅不便」 ,乃徙於此。地屬陽江,官屬陽春。隆慶中,陽江知縣王仲與陽春知縣熊烈築以磚石。

高明縣城池 ,舊為高明巡司,無城。明成化十一年,知府黃瑜奏設縣治。十六年,知府李璲始築磚城,周六百六十丈,高二丈四尺,厚一丈五尺,建窩鋪十八,開門三:東曰「寅賓」 ,南曰「阜財」 ,北曰「迎恩。」 城外有池。弘治十一年,知縣凃縉鑿深一丈,廣三丈,外植刺竹。正德初,知府黃顒增串樓五百餘間。嘉靖元年乃改作雉堞。二十五年,知縣石銘繕修。三十五年,知縣徐純修城濬池。隆慶六年,知縣羅學植重修。萬曆十年,知縣張佐治開西門。崇禎二年,知縣鄒應期建東門護城。崇禎五年,知縣蕭時勉築西壕。南基就准壕,居民譚明紀納餉佃。崇禎十三年,知縣崔琳將雉堞原火形改為土形,增高二尺,以磚,旁築馬路。

皇清康熙二年,南樓傾卸,知縣盧開象修復四樓,俱

稱「完固」 ,惟「子城」 未修。

恩平縣城池 :明成化二年,僉事陶魯立恩平堡,乃築磚城,周三百二十五丈,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二尺。開四門:東曰陽和,西曰鎮平,南曰永通,北曰承恩。浚壕植柵,城上環置敵樓窩鋪。十六年,開設縣治,復築,高四尺。正德七年,知縣鄒級重修,城加三尺,池廣二丈,深一丈。嘉靖間,城垣馬道頹壞,督府檄縣修築。二十九年,知縣阮琳重修四樓及更鋪。四十二年,知縣李河圖修四樓,加築馬路,高二尺。崇禎十二年,知縣王扉以舊城山水不利,數經殘破,請建新城。於黃河蓢。築磚城,周四百丈,高一丈八尺。四城樓各高二丈三尺,廣三丈五尺。開三門:東曰「拱日」 ,南曰「陽明」 ,西曰「成慶」 ,北為文昌樓。值明末未遷。

皇清順治十一年,舊城為土寇王興等焚毀,官吏寄。

居凹頭寨,始議修葺新城以居官舍,關廂草創未備。

廣寧縣城池 。明嘉靖三十六年,都御史談愷既平扶溪、大羅山賊,三十八年,請立廣寧縣。初奏縣治設於譚圃,僉事經彥寀、知縣韋弁採士民議,乃於大圃建城,周三百三十九丈,高一丈六尺,東加高三尺,雉堞四百八十四。為門三:東曰長春,西曰艮成,南曰來會。其上有樓,北無門,建敵樓一,東加望樓一,窩鋪十一。萬曆七年,巡按御史龔懋賢命推官羅應台增築南門月城,拓東門四十丈。四十二年圮,知縣趙廷忠築。天啟七年,知縣黃夢瑞增築城西垣牆,高三尺,長三十餘丈。

開平縣城池 ,舊開平屯堡,周三百五十丈,高八尺,厚二尺,止東、南二門。

皇清順治七年,城守張瑞漢於「二門各建城樓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