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7 (1700-1725).djvu/26

此页尚未校对

長板橋 「在天妃宮後。」

永寧橋 在縣東崇教坊。宋熙寧二年,邑人陳德才建。

泰安橋 在長寧門外。明洪武十二年,知縣安璵建。

廣濟橋 在縣東二里。路通德慶州。明洪武十年,知縣安璵建,今廢。

石橋 在麟山驛。明弘治間,坊民募建。

狀元橋 在文德鄉蕨村,唐狀元莫宣卿祠前。第五橋 ,在修泰鄉范村。

泰新橋 在修泰鄉新塘村。嘉靖十二年邑人陳時用等建。長十餘丈,闊一丈,上覆以亭。「《寺門觜》橋 」 在修泰鄉寺門村。

渡口橋 在修泰鄉渡口塘上。水深岸高,舊架小木,過者多溺。明萬曆間,邑東廂義民李奇鳴捨造磚砌兩墩基,中豎鐵力木柱,往來稱便。待村渡 在城南二里。修《泰鄉兩圖》往來。賀口渡 在縣北十里。

黃灣渡 在五通廟。前抵黃灣,通西山。下遊塘渡 在修泰鄉。

江口渡 自西江口抵府治。

開建縣

毓秀橋 在南門外三十步。明洪武九年,知縣甯于雨建。弘治間,知縣梁善重修。明嘉靖間,推官趙琳又修,改名「通濟。」 後圮筏渡二十餘年。隆慶間,知縣胡希寅伐木為橋,翼以扶欄,往來稱便。

塌岸橋 在縣東一里。明嘉靖十八年建。大橋 在縣東五里。明嘉靖十年以磚為之,後圮。萬曆元年甃以石。按《縣志》,「日久土石將傾。」

皇清康熙十年,知縣張沖斗、典史張國泰重修。

嚴峒橋 在縣東十五里。明嘉靖間建。

米埠橋 在縣東一里,萬曆元年建。

龍灣橋 在縣南里許。明隆慶間建。

廣豐橋 在縣東

峽水橋 在縣南

龍吟橋 在正街右三十五步。以水出自金鏤龍吟水逶迤而來,拱抱黌宮,環帶邑治。北合於開江,為一邑風氣鎖鑰而毓人文,故名「龍吟。」

皇清康熙六年,舊橋為洪水漂氾,木石無存。康熙八

年,邑令張沖斗捐貲,倡率重修鼎建。上覆碧瓦,旁列雕欄,中祀「三官。」 每風晨月夕,臨風遠眺,誠勝概也。而橋下之水,嫌其順直,為之壘石改曲,遂風氣凝聚,煥然改觀矣。後之人文繼起者,其知今日之功哉!

蛟水橋 在縣南十五里二都。

下埠橋 今改「騰蛟橋」 ,在縣南十五里。二都官由大灘陸行所必經之路,近為洪水所漂,土石將傾,每遇春漲,行者畏涉。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張沖斗「捐貲修復,重加灰磚。」

兩旁結砌遮水,遂成不朽之基矣。

錦繡橋 在縣北六十里四都。

開江渡 在開江門外。每年渡夫工食銀二兩、造船銀一兩歲領。今裁扣充餉。

新塘渡 在縣北十里。工船同歲領,今裁扣充餉。

金裝渡 在縣東三十里三都,今無。

肇慶府公署考        府志

本府

肇慶府治 ,即古端州舊址。宋徽宗由端王即位,陞興慶軍節度,又賜「肇慶府」 額。明洪武二年,知府步從信創建廨宇。九年,知府胡善重修正廳、經歷司、照磨所及儀門、鼓樓。宣德七年,知府王罃撤正廳耳房而新之,建坊於大門曰「政平。」 成化元年,知府黃瑜撤政平坊,建大門曰「肇慶」 ,增修正廳、儀門、架閣庫。又建儀仗庫於儀門外西偏。七年,甃石為臺,建譙樓於上,置鐘鼓、銅壺滴漏。嘉靖十八年,知府袁載創軍器庫。三十年,知府李寵樹題名碑於儀門。萬曆九年,知府王泮重修堂門,仍撤大門,建坊曰「古端名郡。」 十六年,知府鄭一麟建鐘鼓樓於譙樓之外,又建廊房兩列。萬曆三十七年,知府陳濂以譙樓太高內逼,裁柱三尺,仍於旌善、申明二亭旁,修建房宇。東分陰陽學、醫學各廨舍,西分司獄司、總鋪、羈候所,中道夾以樹,前古端,名「郡坊。」 知府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