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7 (1700-1725).djvu/27

此页尚未校对

楠更扁曰「兩藩保障」 ,知府戴熹加扁曰《孝肅遺風》。旁豎木柵,外周垣牆。知府夏應台易木柵,甃磚蓋瓦,設柱豎石。崇禎二年,知府陸鏊遷譙樓前照壁出坊外通街。今中為堂五間,東經歷司,西照磨所,後為穿堂,題曰「和衷。」 其東為豐積庫,洪武二十七年建在儀門東偏,後移於此。嘉靖三十二年,通判蕭謐乃甃巨石上樓,下藏後。中為知府宅,左有包公井,覆以亭。其前為推官宅,為經歷宅,前舊有知事宅,今改為吏舍。右為捕盜通判宅,即古「裕民堂。」 通判奉裁,併入府署。

皇清康熙十年,知府史樹駿即舊址改建「晚香堂」,自

為《記》。其前為管糧通判宅,康熙七年通判朱懷袞修,十一年通判董敔重修。同知宅在儀門外東南,康熙九年同知諸葛昇修,十二年重修。堂之南為露臺,為戒石亭,兩翼為房科前為儀門,左右為拱門。門外左為土地祠,右為寅賓館,前為譙樓。樓外左右為旌善、申明二亭。亭西南為司獄,司前為總鋪,兩旁為廊房。又前為古端,名「郡坊。」 坊內左右為鐘鼓樓。

憲署 在府城東門內,為兩廣總督部院,即元廉訪司舊址。明洪武初,改為按察分司。二十年,改為嶺南道。弘治中,改為察院。嘉靖十五年,改為撫按行臺。外建三司廳、把總廳、賞功所。四十三年,總督吳桂芳改建正堂五間,穿廊一間,後堂五間,左右耳房各五間。隆慶五年,總督李遷建糓陰亭於內署。萬曆五年,總督凌雲翼重建後堂五間,名曰《廣益》。東西廊各七間。東為大觀樓,西為讀書樓,亦各五間。又建儀門、大門各三間。門外左為坐營司、賞功所,右為中軍廳、火藥局。萬曆八年,總督劉堯誨重建正堂廊房及內署。萬曆十六年,乃移署於廣益堂之後,而以舊署為廣益堂,改建讀書樓。又闢其西為射圃。

皇清康熙九年,總督兩廣部院金光祖捐俸重修。

「廣肇道 ,即分守嶺西道。」 正統四年,知府謝琬建。成化三年,知府黃瑜又塞池益之。弘治十五年,知府陳嘉謀闢建正堂、穿堂、兩廊、甬道。三十七年,參政吳桂芳徙建後廳廂房。隆慶四年,分守移駐高州,僉事羅向辰改為兵巡道。嘉靖八年,僉事李香闢崇真堂及豐濟倉廒空地,又建堂廨,樹《題名碑》。三十六年,僉事鄭東白即指揮王倉宅建後堂,又徙屏於街南。三十七年,知府盧璘於屏外市民地,建「府廳館。」

皇清康熙六年,嶺西道奉裁,衙署幾廢。十一年復廣。

肇道知府史樹駿修復。十二年,僉事任峻重修察院 ,即舊分巡嶺西道。明隆慶間,僉事羅向辰移居分守道,遂以此為察院。

「分巡嶺西道 」 明萬曆初,僉事李材買民地建端溪書院,後為聚樂亭,翼以號舍,聚諸生肄業其中。總督殷正茂改為「監軍道」 ,今為中營。西察院 今為民居。

清軍館 明成化間,同知張吉建,今為兵居。理刑館 ,「舊集郵館地。明弘治十年,推官尹頌建,後廢為民居。嘉靖三十年,知府彭參改建會通鋪,餘地列肆,與民居之。」

督儲館 在倉內。明嘉靖四十年,通判劉用章建,今廢。

司獄司 知府李寵有記。

豐濟倉 舊在府署西米倉巷。宋康定元年,郡守包拯創建。明洪武三年,知府步從信遷於府治東二百步,舊名「廣儲」 ,為衛倉。宣德十年併於府,改今名。

皇清康熙十年,知府史樹駿、通判董敔重修。

陰陽學 舊在府署東百餘步三皇廟內。明嘉靖中,知府袁載改建孝肅祠右,今為兵居。醫學 舊在府署南,元行用庫舊址即今「會通鋪」 地。明嘉靖中,知府袁載改建孝肅祠左,今為兵居。

僧綱司 在城東一里天寧寺旁。明洪武十五年開設,創建廨舍。今圮。

「道紀司 」 舊在城西景星坊,後遷於東嶽廟,今在城隍廟。

「高要縣 治在肇慶衛左。舊在府署東二百八十步。元至元間遷於府署東偏。明洪武二年,知縣樓璿源創建正廳、幕廳、廨舍、六曹、儀門、大門俱備。九年,知縣胡本道改大門南向,架樓四楹,而門其下,與南薰門相對。宣德間,知縣尹思於大門外闢照壁,修牆垣。知縣尹鳴商又於前門改道從左,士民咸以縣署伏府側」 麗譙下,南薰門又直射之,乃蔽以崇墉,門從仄出。四十三年,參將移駐高州,即以其署建縣。知府鄒光祚又以倉地民地及衛知事廳益之,為正堂五楹,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