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8 (1700-1725).djvu/43

此页尚未校对

有馬蹄跡故名

那墓山 在縣西南二百四十里。極深峻,昔有軍營。其山產象,每秋熟輒成群出食,民甚苦之。博嶺山 ,在縣西四十里平原都為轆轤支山,形勢廣博,故名。又名「澤嶺山。」

狼濟山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石壁外有石人夾侍,故謂「狼濟石。」 唐諫議大夫甯原愷讀書於此。

管根山 :在縣西九十里。

那浪山 ,在縣西二百三十里。

流洞山 ,在縣西七十里。

茶山 ,在縣西二百二十里。其山產茶,與廣西宣化接連,一面屬靈山,一面屬宣化。

古豆山 ,在縣西二百里,嶺有一小池,四時流泉,人往來俱過「七娘橋」 一架

林冶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昔人云:「天涯亭下有屈林林冶。」 山頭出碎金,又多產紅豆。按《通志》:在太平都,山極高大,林木森秀。《明一統志》:「古金坑之所。」

轆轤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其山高大,四時雲霧。俗傳內古有六香爐,飛即其上,故名。舊《志》云:「山多籚竹,曰綠籚。」

龍牙山 ,在縣北二十里。山中有潭,常見龍起,故名。

天堂山 在縣東五十里。

梁冠山 發脈自鳳凰山,南為合浦之萬安鄉,北為靈山。山形奇偉,如冠之梁。

石六峰 在縣西一里。宋治平二年,移縣治於其東。其山純石,平地嵂起,雄偉奇特,高聳雲端。四時花木深茂,景物幽雅。四圍回抱,內一洞高曠平迥,建廟宇一十餘間。往來士夫有詩勒石以紀其勝。一名「西靈山」 ,縣以此名。

石龍峰 在縣西二十里。其峰純石,形如龍。《羅山峰 》在縣西三里。

馬鞍峰 在縣東四里。其峰純石,形如馬鞍,故名。然出於東南方,又名「天馬山。」

獨立峰 在縣西一里半。其峰純石,挺然獨立,闊平一丈餘,邑人莫如勤讀書於此。

黃姜嶺 在西北十五里。昔黃叔達祖與姜挺結姻在嶺之巔,故名。一名「黃樓山。」 舊傳,邑有黃氏女,招姜神邑之子為婿,築樓居之。後徙日南,生公輔為相。

六湟嶺 在西南一百里,今烏家驛。

五湟嶺 在邑南十里

城隍嶺 在縣西四十里。其嶺峰頭峻聳,俗傳有九十九峰。

峰子嶺 在西北五里。舊建縣其下。

打鼓嶺 在城北十里

雙鶴嶺 在西南二里。建城初,有雙鶴飛集其上,故名。鎖大江之水口,左如象,右如獅。

松柏嶺 在北,乃縣之主山也。山產松柏,故名。久衰壞。明萬曆二十一年,知縣黃應元復栽培之。

獨陣嶺 :在東北四十里,極高,抵廣西簕竹鋪界,往來必陟其嶺。

銅鼓嶺 在東南十里。其嶺高秀,昔陰雨有銅鼓聲,縣治取為幕下貴人。

射鶴嶺 近在官團姚家等村,上有「甯長真廟」 ,祈禱最驗。

射狸嶺 ,近在綠水、特牛等村。上有「甯僊廟」 ,有二石相疊,推轉如磨,祈禱最驗。

射猿嶺 近在六春、岑家等村。

射隨嶺 近在烏石潭村,有《甯純廟》。

射齊嶺 近在梯齒狗尾塘村。有甯據廟。三海巖 在縣西二里。其巖純石而內虛,高廣如堂室,石乳森森,下垂如滴,又如纓絡之狀。有龜巖、月巖、錢巖。宋州守陶弼登此,見有螺蚌之異,疑古滄海之變,各賦詩以紀其勝。自後文人相繼有作。

穿鏡巖 與三海巖相接,翠屏聳立。峰半一竅相通,望若城門狀。其中天日恍然,有如穿鏡,故名。

羅傘巖 ,在羅傘峰腰半。內有石乳潔白,下垂如筍。

獨虎巖 ,與呂君洞相接,內一池,闊約七八丈,水常不竭,其色湛然。

呂君洞 與穿鏡巖相接,峰巒壁立,洞內有僊人跡,昔有人秉燭入洞,燭盡而返,不能至極處。石龍洞 在石龍峰內,有片石,廣袤約四五丈,坦而光,世傳為龍床石。下有潭,祈雨最應。僊女石 在西南一百三十里,長二丈有餘,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