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8 (1700-1725).djvu/93

此页尚未校对

記其事

石門嶺 在城西八里。高十丈,周圍十里,二石對峙,儼然門闢,嶺際有塘,秋冬水常不竭。觀濤嶺 在城東南十里踏磊驛背。山高三丈,周圍一里,行人至此渡海,觀波濤之湧,故名。梁童山 在城南十里。又二十里有二十四墩,踏磊龍脈,一墩稍大,眾墩旋繞。

冠頭嶺 去城三十里,高十丈,周圍十餘里,盛產良薑,絕頂遠望之如冠,故名。

孤超嶺 ,在城西南三十里。高三丈,周圍二里。上有北帝廟,鄉人禱雨輒應。

小遂山 在城南二十里,突起海中,高十五丈。三墩 在小遂山傍。海中一墩有獨樹異種,四時常青。舊有龍王廟,今圮。

葫蘆溪 :在城北十里。源出於風流塘,經葫蘆橋南流,會大水入海。

北山溪 :去城二十里,西流入於港。

頓吞水 在城西北三十里,源出龍摹山,灌南。洋田流經那綱橋,合廉濱水。廉濱水 去城四十里,源出馬鞍山,流至那綱橋,合頓吞水,過青銅至老沙港入海。

那冷灘 去城四十里

遇賢溪 去城六十里。源出雙髻嶺,過遇賢鋪合南包水流入老沙港。

南包溪 去城七十里,源出雙髻嶺,過南包鋪前去欄馬,合遇賢水流出老沙港入海。

益色溪 :在城東八里。即大水。上橋流下,至一里許,有龍窟出,水泉清冷,旋迴為潭。遇旱赴此迎水。

大水溪 去城十里,源出龍床山,流接大水下橋南,經海安城東門外入海,號為「靈山鎮海灘。」 龍潭 去城二十里,源出黃家村,至此旋迴為潭,流向南入海。

邁勝溪 去城四十里。源出東松流下,南經白賒村入海。

何家灘 去城七十里,自六齊村東入河。《水吼》灘 去城一百里,自石震村南奔入海,天將雨則水吼。

博黎水 ,在縣西南十里。

古源水 ,去城十五里。

青銅港 :在縣西三十里,接北山溪。

乾窖港 在縣西四十里,自海口入觀昌村。東場港 在縣西五十里,自海岸入東山。那黃港 在縣南二十里。

博漲港 :在縣東南二十里。

麻崙港 :在縣東南三十里。風濤泊天,寇舟不敢入。

青灣港 :在縣東南二十里。宋韓魏公琦曾孫約貶瓊南,攜三子,留二子於白沙,家焉。後葬於青灣。七世孫顯甫刊《公戒子孫詩》於墓側。今碑存。

石神井 在縣東北十里那良村後。明洪武間浚。傍有神廟石像。

龍井 在縣西北十五里那松村。

邁木井 在縣東二十里。

石馬井 在縣東三里

英含井 在北門外,明洪武間浚。

六角井 在縣東南三十里和福村。

洊村井 在縣東南二十三里。

篤牛井 在縣東五十里。

潘家井 在縣東六十里,水常溢。

那宛井 在縣東六十里。

塘北井 在縣東十七里,流灌田百餘頃。赤坎井 ,在縣東七十里,與海潮應,源出不鹹不竭。

討南井 在縣西二十里。泉湧溢,灌那社田數百頃。

那博井 在縣北七里,源潔流合葫蘆橋陳家井 縣內石馬坊,宋時浚。

麗澤井 在學前

潭腦井 在縣東南十里潭腦村。

月池 在縣治南門外。明隆慶間,知縣謝朝爵因邑多火災,且乏灌溉,置田鑿池,申議未行。萬曆二年,知縣張師益鳩工成之。周圍二百餘丈,深丈許,泉清不竭,回祿消息。十二年,知縣蔡周伐石甃砌,灌溉便之。

水利附

本府。海康縣附郭。

雷地濱海,平疇萬頃,颶風時作,鹹水逆流,田廬盡傷。宋紹興,經界司始委胡簿沿海築堤以禦之,起自海康白院渡,延袤遂溪進德村。《乾道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