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9 (1700-1725).djvu/46

此页尚未校对

靈應泉 :在大洞天下巨石中。出泉清淡不竭,旱禱應。

龍棲泉 :在龍棲港山下。於此禱雨。

喜思泉 在迴風嶺下

「萬仞泉 」 在南山上小石邊,清涼可愛。

溫泉 在永寧鄉𥯨簩嶺下。四時泉出,溫煖。《濯纓泉 》在學前。

感恩縣

大雅山 今縣治

感勞山 在縣北七十里中和鄉。下有平坡。息風山 在縣東山十五里。中有巨穴,深十丈許,颶風傷禾,黎人禱之則止。

黎虞山 ,在縣東十五里。

落纓嶺 在縣東北八十里。險峻,道經其中。透通嶺 在縣東北四十里。

小黎母山 在州東三百里,即《近志》名峨茶嶺。黎峒中崖石崎嶇,人跡罕到,諸黎環居其下。上有巨石,刻「大元軍馬下營。」 旁小石刻:「至元甲子三十一年正月十一日到瓊山。」

天馬山 在縣南旁,今縣學面之。

虞山石鼓 在鎮州東河中。鼓圓六尺,以小石擊之,聲如空甕。旁五大石有異人跡及鞋馬蹄痕,頂刻「大元軍馬到此。」 明成化通判陳龍攜兵撫黎,曾至此處。

九龍山 近海,旁距縣一里許。漢初建縣,遺址尚存。

仙槎石 在縣東北八里。石貌多奇,閣於海濱水中,長百餘丈,闊數丈,望似浮舟。

魚鱗洲洞 在縣北七十里海濱。突起峰上有石洞,重疊狀如鱗。

抱透巖 在縣北五十里。

感恩水 在縣境,隋以名縣。

南龍江 在縣東北五里。一名縣門港。《宋史》曰:「龍江水自黎母山東繞縣治而西,會潮成港」 ,傳有龍潛。

南湘江 在縣南二十里。即南港。

溫冷池 在縣東十一里,兩派,一溫一冷。小洲塘 在縣北三十里。

白龍塘 在縣東七十里古鎮州南,傳有白龍升去。

小南港 :在縣北三十里。

大南港 :在縣北七十里。

北黎港 :在縣北九十五里。

石排灣 在縣西南四十里。

《感勞》浦 在感勞山下。

延澄江 ,在縣東北四十里。一名「白沙。」

溫湯泉 ,在縣北七十里,夏寒冬溫,癬疥浴之即愈。

《府志》
未載山川

《瓊山縣志》

玉龍泉 在縣西南五十里。泉出石竇,寒冽湧如飛珠走玉。大旱不竭,郡中禱雨必到此請水,名曰「龍泉。」

惠通泉 在縣東五十里苻離三山庵下,東坡所名。《東坡記》曰:「《禹貢》:濟水入於海,溢為滎河,南曰滎陽,北曰滎澤。」 沱、潛本梁州,二水亦見於荊州。水行地中,沒數千里外,雖河海不能絕也。唐相李文饒好飲惠山泉,置驛以取水。有僧言:長安昊天觀井水與惠泉通,雜以他水十餘缶試之。僧獨指其一缶曰:「此惠山泉也。」 文饒為罷水驛,瓊山之東五十里曰三山庵,有泉味類惠山。東坡居士道過庵,僧惟德以其水餉焉,因求為之,名曰「惠通。」 元符三年六月十七日記。

羊拜井 在宅念都,宋時群羊於此跪致水氣,鄉人遂鑿得泉。

「天井 」 ,即「圓井」 ,在遵都用漾村,巖下深五丈,其中可容數人,入至深處,或聞杵臼聲。

白土井 在海口迎恩橋西。明季陳英俊開。「吐華井 」 ,在梁老都。流入南水橋,清冽。

東坡井 在道治後東北隅。東坡曾飲息於此,故名。昔人立有石碑。明萬曆乙卯,郡守謝繼科覆以亭,題聯於石柱。《近志》以為即雙泉,誤。

《澄邁縣志》

嵩嶺 去縣四十里

那羊嶺 在縣西六十里,臨高分界。

北地嶺 在縣南五十里。

眠床嶺 在縣南七十里。

黃家嶺 在縣南七十里。元時黃千戶家於此。秀水嶺 在縣南六十里,上有龍廟。

居托嶺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

佃當嶺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中有一石挺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