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9 (1700-1725).djvu/53

此页尚未校对

巨坑陂

牛路楊梅堤 在縣西南郭外北山廟右,土名「牛路等坑」 ,田地窪壅,民阻耕耨。明萬曆四十五年,知縣葉可行醵金築堤,長十二丈有奇。會同縣。

關西堤 在縣西門外。明萬曆癸卯,知縣盧章修築,灌田二頃餘。

嘉會堤 在縣北二十五里嘉會都陳鐵村修築,灌田二頃餘。

牛浸水堤 在縣西北二十里,永安都修築,灌田三頃餘。

𥟖毬堤 在縣北五里,永安都修築,灌田四頃餘。

端趙堤 在縣西二里。端趙都修築,灌田五頃餘。

苦練堤 在縣東二十里,太平都修築。

南曾塘 在縣西二十里,今改為溪,源發石橋澗積善。都民施賓承課輸納。

李𦫼塘 在永安都李𦫼村。趙水塘 在縣南門前。明嘉靖丙寅,颶風雨漲匯,因曰「趙湖。」 中產紅蓮,香遍全邑。

樂會縣

烏陂塘 在縣南十里,下小踢鄉,水自萬州界陵流山發源,注而成塘。鄉人築堤為堰,可灌千畝。元末圮。明洪武庚戌知縣王思恭修,正德丙子知縣嚴祚繼修。

清塘 在縣南二里下小踢鄉,今變為湖田。江水塘 在縣北二里莫七鄉。

亭子塘 在縣東六里中珠塘中小山突出,如蓮花峰。《縣志》作「阿界塘。」

南堀塘 在縣西北十八里北偏鄉。

白水塘 在縣西七里下小踢鄉,近宦家開鑒成田。

山坡塘 在縣西南四里下大踢鄉。

龍塘 在縣西北下北偏鄉。周圍二百丈,深一丈許,傍有石窟,水泉溢出不竭。

山田塘 在縣西五里下大踢鄉。

討林塘 在縣北十里中珠鄉。

嶺頭塘 在縣北八里中珠鄉。

半橋塘 在縣西北下北偏鄉,其水流出南堀塘。

龍潢塘 在縣南十里下小踢鄉。由小渠從龍堀清塘而來,脈如貫珠。以其源於龍堀,故曰「龍潢塘。」 明洪武初,知縣王思恭濬之。

買甲陂 即桃𥟖陂,在縣南十里下小踢鄉,其流則從龍塘而來。明正統七年,知縣莫卿修築,瀦水可灌田數十頃,歲久漸湮,為豪民所據。嘉靖二十六年,訓導廖瀧勘復之,至今為利。《薄𦫼》蓢陂 在縣東南十五里下小踢鄉。舊築堤,兩捍海潮,瀦水灌上峒田。明正德間,知縣嚴祚督修。嘉靖初,知縣韋邦相復修。

光嶺陂 在縣東南十二里下小踢鄉。北岸洋田,受薄𦫼港,潮汐或海溢翻騰,必至殺稼。明正德間,舉人何鍾率工築而障之,蓄水灌溉,且去瀉鹵之患,民多便焉。

雞靈陂 在縣東南十五里下小踢鄉。明築閘填外,捍灌民田數十頃。正德五年,知縣曹梅修之。

密澤陂 一名「蓮塘」 ,去縣二十里,近龍滾江。鹹瀋從港入,漬為斥鹵,民苦之。元末,峒主王觀泰集眾築壩以防,又墾荒原數頃,可稼。明嘉靖三十一年,知縣魯彭督築,可備海溢。

臨高縣

那隆陂 在縣南十里黎畔,都築堤灌田十餘頃。

那新陂 ,在縣西四十里。縣郭都築塞,灌田五頃。

儋州

大江 在州東北一里許。自沙鍋嶺蜿蜒百餘里,貫長吳、李、許等都,至州城西北,歷大英都入海。沿江西峰皆截流堰水為車,灌田千頃餘,名「近江田。」

小江 在州東南五里。源自零維村分流,遶出載酒堂,至城東門外,復接大江,灌田百餘頃。明成化九年,知州羅傑疏通,民獲其利。

南丹壩 在李許都。元末,酋長陳薦觀疏引入大海。明正統二年,宜倫縣縣丞何輝復修堤防,灌零春、天堂等處田千餘頃。

昌化縣

昌江,兩岸 居民之烏坭港,溯流而上,皆截流堰水,竹木為車,灌田百餘頃。明天順間,南流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