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9 (1700-1725).djvu/61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七十六卷目錄

 瓊州府部彙考四

  瓊州府關梁考

  瓊州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七十六卷

瓊州府部彙考四

瓊州府關梁考        府志

本府。瓊山縣附郭。

水街橋 在南門外。元建,水自城壕流出南湖。瑞雲橋 即城外南橋,舊名虹橋,宋建。長六十五丈,廣一丈一尺。九洞,明天順間,副使鄺彥譽增高二尺,存三洞。萬曆二十一年圮壞,郡守阮純如委經歷陳忠嗣重修,教諭韓鳴金《記》。三十三年,地震,復崩壞,鄉人募工修之。

河口橋 在城東,元建。明弘治間,知府張桓開河以便運糧。抵壕重砌,高廣一丈有餘。

青雲橋 在東門外,浚靈潭南,石建。明正德辛巳,僉事汪克章重修,並砌路以石。

洗馬橋 在縣西南二里。宋建。人多於此洗馬,因名。又名「馭仙水。」 自龍井流水達瑞雲橋。第一水橋 ,在縣西北二里下田村前,元建,俗名「湳一水」 ,出大小英都入海。

第二水橋 在縣西北三里。俗名「湳二。」 明宣德巡檢張孟升以木建。天順間,副使鄺彥譽砌石堤橋 ,在縣東南四里頓林都。宋砌。水自那梅都田澗流合博沖橋水,達大江入海。

博沖橋 在縣東南四里頓林都,宋建。水自龍潭流出,達蕃誕江,經白沙港入海。

五里橋 在縣西官道五里。明宣德四年,鄉人戴久建砌。

皇清康熙年間,商人何震淑捐資補修行人,甚便。有

湳茂橋 在城西北六里。明永樂間,教諭張善教建。水自濱崖流,達第一、第二水橋入海。迎恩橋 在縣北七里。明正統五年,知府程瑩砌,水出田澗入海。御史唐舟有《記》。

丁村橋 在縣西南官道五里。水自西湖龍井來,流經洗馬橋。

沙水橋 在縣西官路八里。俗名「湳桑橋。」 水自田澗流達二水橋。明正統間,知縣朱憲修築。響水橋 在縣南八里薛村前。水自西湖流出,經此達博沖橋。

和鑾橋 在豐好鄉。水接響水,達博沖。

惠龍橋 在縣東十二里東崖,舊名「玲瓏。」 知府黃顯《記》。

邁龍橋 在縣東十五里。從張吳鋪往靈山官路。學道馬逢皋捐貲重修。

博濟橋 舊名「博雅。」 明嘉靖丁巳,知縣吳時昭重修。

鍾橋 在縣東十四里上那邕都。元土人鍾姓修建。

賈舍橋 在縣東二十里太林都。元僧無我募建。水自南渡大江流出,塞港入海。

乾橋 在縣南二十里。挺村官道。

五原橋 在縣西二十里五原都官道。宋南渡,無名僧建。

那度橋 在本都縣東二十里。

復龍橋 在海口所南門外。

白沙橋 在縣東二十五里小林都,元建。以木水自靈山田澗流出,經碌松陂達塞港入海。杜村橋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旁有石刻,「宋淳熙間杜公立。」

波蔡橋 在縣東三十里小林都。元僧無我建。砌水自靈山田澗流經白沙橋出港入海。烈樓橋 在縣西北三十里本都元砌水,自上石山都田澗出烈樓港入海。

博達橋 在縣西三十里烈樓都。鄉人建。博合橋 在縣東南五十里萬都,元砌。水自本都田澗流出那廉橋,經鋪前港入海。

沖尾橋 在縣東五十五里。

蘇村橋 在縣東六十里。土人建。

蘇稔橋 ,在縣東南六十里蘇尋都。宋砌禿橋 ,在縣西南六十里西譚都。

石橋 在縣南六十里,宅念都。

梁老橋 在縣西南六十里。本都宋砌,上豎闌干,水自南湖流出西潭都達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