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9 (1700-1725).djvu/65

此页尚未校对

守佟湘年捐貲砌,至丙寅年,颶風大水,復崩圮。

《澄邁縣志》

南門橋 在南門外。宋乾道九年,知縣崔均以石建。明景泰間,知縣余常重修。

那油橋 在縣東九曲水。明季鄉人建,砌博羅渡 ,在曾家西都。鄉民私設,以便往來。

《定安縣志》

博通渡 離城五里

居畔渡 在博曲二里

石壁渡 在南雷二里

《文昌縣志》

西山廖家橋 ,貢士廖毓芳建,吳丞有詩。

《會同縣志》

西宛橋 在縣北。明萬曆、天啟間建。築功將竣,大水衝壞。

禮曹橋 在永安都禮曹村。樂會人往府,多經此。明崇禎間,樂邑貢生王暹捐貲砌造。

《樂會縣志》

東門田堤橋 明崇禎元年,知縣謝三徵砌石為堤,以備秋溢,行人稱便。

悶秋橋 在縣西北六里上大鄉悶秋溝口。水漲,人馬不通,始架木橋。明崇禎間,貢生王暹、舉人王啟祚捐資砌石,近為水沖決。

皇清康熙五年冬,知縣林子蘭、典史章鼎新各捐資。

同祚男王佳先「修復。」

南掘橋 在縣北二十里許。遇水溢,行人苦之。有鄉紳王夢熊捐資架石以通往來,尋廢。康熙五年,知縣林子蘭率民修之。

黃強梁 在縣東八里中珠鄉。遇水漲難通。舊無橋。康熙五年,知縣林子蘭捐資創建,行者稱便。

得環橋 在縣東十里。海潮通漲,舊設屢修屢壞。康熙三年,知縣林子蘭復捐資修整。

歐公橋 在縣西南四里。久廢。康熙三年,知縣林子蘭重修。

上寨渡 在縣西北十五里。

黃錦渡 在縣西北六十里。

西岸渡 在縣西六十里。

邊灘渡 在縣八十里。俱久廢。

《臨高縣志》

博頓渡 在縣西四十里。《那綿都》水自歸姜郎倫,會潮入海。

《萬州志》

東關 曰「萬東鎖鑰」 ,在東門外迎恩街口,久廢。西關 曰「萬西鎖鑰」 ,在西門外演勝街口。竺鳳翔建,久廢。

艾索橋 元知軍楊漢傑建,久圮。

白芒渡 在州南富仁都。

保定渡 在州南懷德都。

大芒渡 在州南福澤都。

烏魚腸渡 在州東南,臨濤都,俱民渡。

《崖州志》

藤橋 在州東二百里

瓊州府公署考        府志

本府

瓊州府治 在舊海南衛西,即元海北南道分司故址。自唐貞觀間,析崖州之地置瓊州,此州治所由始也。宋改為安撫司。元以為元帥府,而遷安撫司於其東。明洪武間,於舊元帥府開設州治。三年,陞州為府,以舊元帥府為海南道分司,而遷州治於安撫司之舊址。成化二十三年,知府張英始遷於此。弘治六年,知府張宣繼修。正德六年,知府王子成添建官舍。十年,通判李禎祥拓地治,增吏舍。嘉靖四十五年,府堂傾圮。隆慶二年,知府史朝宜重建。中為堂五楹,後堂如之。堂後有樓,堂右為清軍廳,左為燕思堂,左前為經歷司,右為照磨所,廣盈架閣二庫。堂上左右兩序列房甬道,立《戒石銘》。前為儀門,左為土地祠,即靈官廟。右為虛受堂,即迎賓館。督糧、理刑二廳 在儀門外左右。大門外為榜房。明萬曆二十九年,添設撫黎廳於正堂左,復裁革。萬曆以前,督捕、理刑俱從大門出。督捕自謝秉選,理刑自張材,各建署門,徑抵外衙,始更前制。

皇清裁撫黎通判,歸併海防同知,以判衙為同知。公。

館。理刑經裁公署猶在照磨所,久經裁革,移經歷司署於昭磨所。其舊經歷署圮康熙十一年,瓊州府後衙川堂及儀門因風全毀,大堂及六房半傾。知府牛天宿捐修後衙,其川堂、大堂及儀門次第修建。「海防」 公署同時毀壞。同知劉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