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9 (1700-1725).djvu/77

此页尚未校对

知州周鐸、州同陳應重修明倫堂。成化九年,知州羅傑以副使涂棐命,「修殿宇、神廚、饌堂,增號房十五間,銅爵三十二事。」 弘治二年,知州鍾英遷於城西外,廢宜倫縣舊址。正德七年,知州陳衮遷於城內東南隅,創殿堂未完,推官蔣纓繼修,始大備。嘉靖九年,知州蔣弘魯建啟聖祠,修號房十六間。三十三年,知州潘時宜重修堂、廡、廚齋。萬曆三十七年,訓導葉若琬建斗拱、泮池。四十三年,知州曾邦泰遷建於舊宜倫學址。殿堂、齋廡、櫺星、戟門、泮池、啟聖諸祠。

社學 十八處明成化間立。

外所社學 二處

《零春書館 》在零春都。宋王霄建。

義齋書舍 在天堂都。明洪武間,國子學正曾寶建,買田五十畝,今俱廢。

《天堂書屋 》在天堂都,今廢。

「湖山書舍 」 在城東,今廢。

許氏義學 在城外東南隅。萬曆間,給事許子偉刱建。置土名「校椅」 、月牙田、義學前坎腳田、追牙等田各一處。

昌化縣儒學 ,宋立於「舊縣治之東。元至元二十一年,署縣呂舉遷廟於故基之東。元貞元年,知縣夏雋、教諭張天翼等,興立學門,定祭器。大德元年,創明倫堂。至元九年,知縣黃半山遷於縣治西南。明洪武三年,知縣董俊仍建。十九年,知縣范朗重建大成殿。二十年,知縣沈源建明倫堂,立二齋。正統十年,知縣周振」 以憲副賀泰奏請,遷縣於城南。成化十四年,典史周斌遷建於縣東。正德七年,知州陳衮建大成殿,知縣殷鐸重修明倫堂。十二年,知縣藍敏、訓導馮鉞重建戟門、兩廡、櫺星大門、齋房。嘉靖十年,知縣王臣建「《敬一》箴亭。」 二十九年,憲副朱道瀾重建殿、廡、門齋。訓導黃鵬造祭器神位,起蓋捲篷。萬曆二十三年,知縣伍心臣以教諭張大光請,改建明倫堂於廟西,以舊堂為後衙。天啟三年,知縣王可宗重修廟殿及兩廡戟門。崇禎十一年,知縣林大志、教諭陳學鏘捐修。

皇清順治十五年,修葺兩廡及「啟聖祠。」康熙六年,知

縣嚴于屏捐修學殿及櫺星門,并建明倫堂、儒學門於殿右,蓋復廟門。

社學 二處明成化間立。

外所社學 二處

學田 明嘉靖二十九年,訓導黃鵬置。

萬州儒學 。宋在舊城治西,以寇燬,遷城外東北。元大德丁酉,同知徐應重建,殿堂、門垣俱備。延祐三年,同知董毅鑄銅祭器,繪兩廡從祀像,築登雲橋,引溪水為泮池。泰定元年,知軍楊漢傑建樓貯經史。至順三年,寇火群書。至元三年,判官張光大重修,知軍孫實重建大成殿。至正七年修。十二年,土寇犯城,圖書祭器被掠。二十六年,鄧酋縱民拆廟,學遂殘毀。明洪武三年,判官陸萬寧等捐建殿廡、堂齋。六年,同知劉以敬、七年,知州戴彥則又次第新之。創饌堂、學門、神廚、庫房,闢圃於學之北。成化八年,副使凃棐以湫隘遷於廢萬寧學基。弘治五年,知州李恭重修。正德元年復葺,置祭器。九年,知州余忠重修,建儒林坊於學門外。隆慶六年,海寇侵,颶風傾圮。萬曆二年,州守王一岳遷城內州治之左,建廟堂、門廡諸制。三十三年,知州茅一桂重遷州西,建廟廡、堂齋、祠閣。崇禎二年,署印司理朱繼芳議遷城外舊學址,知州顧斌、訓導高任重建廟廡、堂齋。

皇清順治十一年,創建。

文廟,康熙六年,學正屈騶倡捐創建兩廡,戟門八。

年,創建「啟聖祠」 、「明倫堂」 ,周圍垣牆俱備。

社學 六處明成化間立。

外所社學 一處

萬安書院 「在州治東。」

學田 宋贍學有田。元天曆二年清復學田共一百八十六畝,今荒。

小檳榔園三所 ,現荒二所。以上每年報租三兩。

按《州志》:「一學前田,官民苗一十九畝七分一釐八毫八絲九忽。買平可觀田,價銀二十二兩。一土名祿保扶田,官民苗九畝五分。買鄭國俊田,價銀一十三兩五錢。」

一、土名鬱尾田,官民苗一十二畝二分,買楊克實田,價銀一十一兩。

一、土名「嚮土田官民苗」 四十七畝小檳榔園一所,買張爾綱業價銀一十六兩,先署印同知楊論捐俸十兩,鄉官那天章捐銀七十兩,共買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