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2 (1700-1725).djvu/30

此页尚未校对

土垣,頂覆以茅。明嘉靖五年,知州周錢遷州於四一山,增築土垣。

思恩縣城池 按《縣志》:「本邑從未建城鑿池。明初,屢被猺賊侵掠,官不能制,民受其害,邑人思築城濬池,以固疆圉。弘治十一年,闔邑里民譚文通、歐顏息等叩閽,內稱思邑為羈縻猺獞之地,自元時始立縣治於環江洲以來,地利煙稠,官清神奠,民安物阜,盜賊不興,乃至衛兵微弱,彈壓無方。永樂二十二年,土賊韋」 員等作亂,攻縣署,劫鄉村官初擄民遭殺,後遷縣治於都亮鄉之清潭村。官民不利,盜賊蜂起。成化五年,里民吳文進等具疏奏准,頒奉工部行巡撫都御史張及巡按司道府官,委本府經歷易極到縣,估計城工。時知縣梁廣因民力疲弊,錢糧不敷,遂爾中止。至成化八年,復立縣於歐家山,去環江洲二里,因水漲為害也。《山居》洲之東,築土圍牆,蓋草衙舍,以軍堡土兵守護。後復以官被賊害,民不聊生。里民譚文逵、陸廷秀等,赴巡撫都御史告照原奉勘「合築砌城池,蒙本府知府孔儒按縣親勘,周圍丈量,計二百五十丈,申請思恩府陽朔縣、宜山縣、河池州并南丹、東蘭、那地三土州等處石匠」 人夫,協濟起工,正將興舉緣事又止。弘治八年,里民韋志慶等又告,奉巡撫行本府及本縣,查築城池,照成化間支動官銀,築洛容、柳城二縣城池之例,復行丈量,周圍共計二百五十丈,高一丈七尺,安腳一丈五尺,收頂一丈。每一丈雇石匠銀二兩五錢,共該銀六百二十五兩。雇募靈川縣石匠,仍「於附近州縣協撥人夫助建,以固邊邑。」 奏未上,事竟止。至萬曆四十六年戊午大荒,人民逃亡饑死十之七八。繼以崇禎十七年後,兵荒相繼,殆無寧日。至我

皇清順治九年,土賊大亂,遂遷縣治於譚村,其舊址

衙署民居,悉遭兵火。至順治十五年平定,仍因歐家山基址,築士圍牆,蓋草衙宇,招集流移,一如古制。計土城周圍二百丈,高一丈二尺,腳六尺,頂三尺,東西南北四門。城樓係知縣翁世庸於康熙四十五年內捐俸雇工,採木石新建為縣治規模。其守衛,則官軍也。

荔波縣城池 按《縣志》,「宋立為州,明易為縣,官不到治,未建城郭。」 明萬曆丁未年,縣令劉邦徵創城於窮來埲喇軫村。後之官荔者,知此方苗蠻最稱桀驁,叛服無常,化誨為難,仍寓府城。

皇清順治十六年,開復玆土,縣令王家禎詳「請遷縣。」

方村埲岡巒峨嶺居焉。蓋方村鄰黔,略知向化。周圍築土城,計一百八十二丈,高五尺,厚一尺五寸,開西、南、北三門。南北二門建有草樓。自偽逆擾害以來,城樓俱廢,土牆盡頹。康熙二十年,知縣劉棻到任,捐貲重建南北城樓。其土城已經頹廢,因費用難計,漸圖修葺。

忻城縣《城池 志》不載,無考。

《東蘭州城池 志》不載,無考。

慶遠府關梁考        府志

本府。宜山縣附郭。

洗馬橋 在東門外

會通橋 在南街墟西

獅子橋 :在香山關內。

龍濟橋 在南關外

洛黃橋 在城東十五里,明萬曆五年建。平可方軌。

澄綠橋 在城南二里

龍橋 在城南二十里

六坡橋 在南七里

古石橋 西去十五里

雙橋 東去五里

三里橋 東去三里

柔遠橋 在府城東

延壽橋 :在府城東二十里。

平政橋 在譙樓西

安遠橋 、龍溪橋 :俱在府城東南。

定遠橋 在府城西門外。

武定橋 在府城南門外。

周公橋 在府城東,教場外。

昇高橋 在府城東

銅鼓橋 在府城西

興賢橋   、勒竹橋   、新橋 :俱在府城東。

「立江橋   」 、「陳六橋   」 、「通濟橋。」

官坡橋   、五拱橋 :俱在府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