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4 (1700-1725).djvu/77

此页尚未校对

四面樓宇、城門以及犄角窩鋪等處,城外壕池馬路,長一百一丈二尺,高七尺,面闊八尺,俱採買石料築砌。經營一載,漸次積累,至十年十月竣工,城池鞏固巍煥。

橫州城,池 州。舊有土城,《宋易》。有《修城記》,則前此亦有城矣。觀黃光世《慈感廟記》云:「丙子平定,城池遂廢。」則其所由來久矣。後至元至正丙戌夏,州判倪思敬重修,益以樂山古城,蓋土城而砌以磚者也。故國初猶曰土城,方闊六里,覆之以茅。洪武二十二年,遷馴象衛於茲,指揮徐拓而大之,周圍方十里一千二百一十步,高二丈,上闊一丈二尺,下闊二丈二尺。串樓一千二百一十間。南距大江,東南北有壕池,闊一丈三尺,深七尺,長九百九十五丈,惜其多逼城腳。而東角局裡為州龍來脈,亦受掘傷。城門六:東有涵春樓,西有肅清樓,南有鎮夷樓,北有清遠樓,東北有迎宣樓。州門有月江樓。先是,樓及串樓俱軍衛修理。成化間,因官軍漸少,「申定與州平半均修。」今為例,宣德十年,指揮范信重修,包以磚石,覆以陶瓦。弘治間,倒塌再修。嘉靖間,因材不良,數至崩壞。州衛申准,自後患者易以露頭雉,覆以重磚,計為經久。三十一年,當道委南寧府通判韓紹奕、指揮張啟元、州判姜伯春重修,易串樓以垛堞者十之七。三十八年,西城圮,知州高士楠復修。四十一年,知州陳坦、指揮王嘉言,奉文盡撤串樓,增高垛堞,立更鋪三十一間,州衛共守。敵臺在登高嶺,一座三間。景泰二年,分巡道蕭鸞命指揮鄧凱增建。成化四年,知州謝環重修。

永淳縣城池 明正統十四年,始築土城。成化八「年,曾鼐包砌以磚,開壕環之。嘉靖三年,知縣潘文明修築,周圍四百二十丈,高一丈五尺,門四有樓,東朝陽,西永寧,南迎恩,北拱辰。」

上思州城池 州本大土城,延袤八百丈,周圍五百八十二丈,高一丈。明弘治十八年,遷州江北。州同知曾昺始建,知州羅環繼完之。城有四門:東曰東定門,西曰西寧門,南曰南承門,北曰拱北門。嘉靖十五年,知州黎磐、陳世瞻因遷學入城,增包數十丈。二十三年,知州周璞拓東南陬百丈門,甃以碑石,上建應樓,扁曰:「興賢靖邊,阜民拱辰。」 三十五年,署印上石西州知州羅汝涇重修,厚七尺,頂結四尺,高一丈二尺,增設敵樓五座,各廣一丈二尺,城垛一千一十九。按《州志》:唐始置,迺羈縻州,屬邕都總府,仍隸邕。元屬思明路。明弘治十八年,州目趙宣等奏以州改流官,隸南寧府。城周圍四百三十八丈,城垛一千一十九,厚六尺,頂結四尺,高一丈三尺,城樓四座。年來寇氛作祟,兼風雨淋漓,自

皇清康熙三年十二月內,知州朱士毅到任巡看,崩。

「頹西北城樓二座,垛口一百十二。城牆內頹三處,共計九十七丈有奇」 ,捐資修復。至康熙九年六月內,知州梅朗中到任巡閱,復見城垣零星倒塌,隨捐資雇倩工匠修葺,隸屬左江守巡道南寧府管轄城壕。東門至南門長八十丈五尺,廣一丈,深七尺;南門至西門,長一百二十丈,廣一丈,深七尺;西門至北門,長一百一十丈,廣一丈,深七尺;北門至東門,長九丈,廣一丈,深七尺。下雷州城、池 州城南向,石砌。內外二城,內城廣一百七丈,外城一百一十三丈,各高七尺。闢門六,曰「南門外南門、北門外北門。東門外。東門。」 西倚山為障,無門。

南寧府關梁考   通志府縣志合載

本府。宣化縣附郭。

「崑崙關 」 在崑崙山。

那龍寨 :在縣治西七十里。

八尺寨 :在縣治南六十里。此處最為險要,見有官兵駐防。

那南寨 :在縣治西六十里。

金城寨 :在縣治東七十里。

遷隆寨 :在縣治西八十里。

渠樂寨 ,在縣治西一百四十里。隆慶六年,開設新寧州,改附屬焉。

東平橋 在城東五里。舊名通濟橋。天啟七年,郡人朱希程改造石橋,更名「香篆。」 知府楊聞中有記。今廢。

西平橋 在城西一里。舊名「龍溪」 ,後圮。今再重建。

南平橋 在城南十里,舊名「扈水橋。」 明宣化間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