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2 (1700-1725).djvu/83

此页尚未校对

香爐山 在興隆衛西南十五里。峭拔高聳,與清平接,叛苗嘗屯據於此。

龍巖山 在興隆衛北一里,一名「龍洞」 ,又名「狼洞。」 石勢巉巖,水色深碧。相傳有龍潛其中,能出雲雨。

揭榜山 與龍巖山相近,山壁端直而峻削。岑東峰 在州西,為「州賓山。」

飛雲巖 在州城東二十里道傍巖倚山麓,勢如垂天之雲,倒舒一片,石態詭異,寸寸欲飛,下頗軒敞,可以列坐。中有小洞,深黑不可究極。左有瀑布,淙淙作佩玉聲,前一小峰特起,上構聖果亭,右有月潭古寺,行者過此,皆流連不能去。七里谷 在州東五里,俗名七里衝,兩山壁立,中通一路。楊應龍叛時,屯兵二十七營於此,以窺黃平。

馬鬃嶺 在州東四十里。官路所經,接鎮遠、石阡二府之界。

葛浪洞 在州北。一山綿亙,中多洞穴,州人避兵於此。

靖黎洞 在州城東。明巡撫郭子章帥師戡定黎平,凱旋至黃平,州洞適開,因名。

梅子洞 在州東,以中多梅樹,故名。

燕子洞 ,在州西十五里。紫燕千百為群,潛藏於此。洞口土皆黑而肥,土人用之糞田。

截洞 在興隆衛南。明景泰初,苗賊韋同烈糾眾數萬屯聚截洞,官軍擊敗之,遂退據香爐山。洞蓋與香爐山接。

西門河 在州城西。即㵲溪之源。下流入楚,可以行舟。因經偏橋、諸葛洞之險,艱於上下,故久廢。

皇清順治十六年,督撫道疏灘鑿石,以通楚運輓舟。

銜尾而集今漸塞

北門河 在州城北

冷水河 在州東。水白而寒,三伏亦不可涉,下流入兩岔江。

處洞河 在興隆衛西十里。源出苗境,東流經處洞,至衛城西,有興隆大河及興隆小河合流焉。又東入鎮遠之鎮陽江。

苗裡水 在州東南廢重安司境下流入鎮陽江。

重安江 在州東三十里。發源麻哈,過靖州入楚。滇、黔要津。每歲黃平、清平分造舟梁以渡,工費不貲,民頗病之。且江水湍悍,有覆沒之患。

皇清康熙十二年,建議創修「石橋」,民力始蘇。

兩岔江 在州西南十五里。江有二源,一出上塘,一出大原,流轉三波,合而為一。流入府界,即麻哈江之上源。

冷水溪 :在州城東三里。

高溪 在興隆衛西南。旁有高溪屯,下流入重安江。

秀溪 在興隆衛東三十五里東坡堡下。下流入重安江。

溫泉 在州境內。其水溫煖可浴。

平越府城池考        通志

本府。平越縣附郭。

平越府城池 ,明洪武十四年,指揮李福建。三十四年,改甃以石。週圍一千四百丈,高二丈二尺,廣一丈五尺。城門四,月城三,城樓四座,警鋪四十五。城內無水。正統末,苗寇圍城,人馬渴死。成化間,指揮張能建水城於西城外,別開一門,曰「小西門。」 萬曆癸卯,知府楊可陶、指揮奚國柱於水城外築外城五十五丈,水經城內,汲者便之。崇禎間,知府陳紹英於城北隅建敵臺,名「雄鎮樓」 ,造望樓十二

皇清順治十八年,道府徐弘業、喻全昱重修。

外州縣

甕安縣城池 ,「明萬曆三十年,巡撫郭子章、署府事劉冠南建石城,週圍六百九十丈,高一丈七尺,廣一丈。城門四,城樓各一座。」

湄潭縣城池 ,明萬曆三十年,巡撫郭子章、署府事劉冠南「建磚城。週圍三百八十八丈,高一丈五尺,廣一丈。城門四,城樓閣共四座,水洞五處,月城三座。」 今南北二門月城廢。

餘慶縣城池 ,明萬曆三十年,巡撫郭子章、署府事劉冠南「建石城。週圍三百一十七丈,高一丈六尺,廣一丈。城門三:東曰來喜,西曰太初,北曰南薰。城樓三座,後閉北門,止行東、西兩門。」 黃平州城池 ,即舊興隆衛城,明洪武二十六年,潁國公傅友德建,指揮張龍「築石城,週圍五百三十丈,高一丈三尺,廣八尺。城門四」 :東曰「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