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3 (1700-1725).djvu/16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卷目錄

 山川總部總論

  禮記王制

  博物志山水總論 物產

  朱子語類地理

  朱子文集答程泰之

  比事摘錄山水遠大

  圖書編天下山川海嶽大勢圖敘 論三大幹龍 論南條幹龍脈絡 論中條幹龍

  脈絡 論北條幹龍脈絡 九州岳鎮川澤辯 三幹總論 南北兩都山川 燕京山川

  金陵山川 兩浙山川 浙江海壖水國 邊

  海墾田之利 廣西山川 貴州山川

山川典第二卷

山川總部總論

禮記

《王制》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 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

大全馬氏曰:「古之為祀典,有功于民則祀之,而名山大川者,有功于民,而民之所取材用也。」

博物志

《山水總論》

「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封內名山,通靈助化,位相 亞也。

《物產》

「地性含水土」山泉者,引地氣也。山有沙者生金,有穀 者生玉。名山生神芝,不死之草,上芝為車馬,中芝為 人形,下芝為六畜。土山多雲,鐵山多石。五土所宜:黃 白宜種禾,黑墳宜麥黍,蒼赤宜菽芋,下泉宜稻。得其 宜則利百倍。

和氣相感則生朱草。山出象車,澤出神馬,陵出黑丹, 阜出土怪,江出大貝,海出明珠。人主壽昌,民延壽命, 天下太平。

名山大川,孔穴相內,和氣所出,則生石脂玉膏,食之 不死,神龍靈龜,行於穴中矣。

朱子語類

《地理》

蔡伯靖曰:「山本同而末異,水本異而末同。」

問:「先生前日言水隨山行,何以驗之?」曰:「外面底水在 山下,中閒底水在脊上行。因以指為喻,曰:『外面底水 在指縫中行,中間底水在指頭上行』。又曰:『山下有水, 今浚井底,人亦看山脈』。」

冀都是正天地中間,好箇風水,山脈從雲中發來,雲 中正高脊處,自脊以西之水,則西流入於龍門西河; 自脊以東之水,則東流入於海。前面一條黃河環繞, 右畔是華山聳立為虎。自華來至中,為嵩山,是為前 案。遂過去為泰山,聳於左,是為龍。淮南諸山是第二 重案。《江南諸山》及五嶺,又為第三四重案。

「大凡兩山夾行,中間必有水;兩水夾行,中間必有山。」 閩中之山多自北來,水皆東南流。江浙之山多自南 來,水多北流,故江、浙冬寒夏熱。

「荊襄」山川平曠,得天地之中,有中原氣象,為東南交 會處,耆舊人物多最好卜居,但有變則正是兵交之 衝。

朱子文集

《答程泰之》

「頃在南康兩年,其地宜在彭蠡、九江、東陵、敷淺原之 閒,而攷其山川形勢之實,殊不相應。」因考諸說,疑晁 氏「九江東陵」之說,以為洞庭、巴陵者為可信。蓋江流 自澧而東,即至洞庭,而巴陵又在洞庭之東也。若謂 九江即今江州之地,即其下少東,便合彭蠡之口,不 應言至東陵然後東迤北會于匯也。白氏所論「敷淺 原」者,亦有理而未盡。蓋詳《經》文,「敷淺原」合是衡山東 北一支盡處,疑即今廬阜,但無明文可攷耳。德安縣 敷陽山正在廬山之西南,故謂之敷陽,非以其地即 為敷淺原也。若如舊說,正以敷陽為敷淺原,則此山 甚小,又非山脈盡處。若遂如晁氏之說,以為江入海 處,則合是今京口所過之水,又不但九江而已也。若 以衡山東北盡處而言,即為廬阜無疑。蓋自岷山東 南至衡山,又自衡山東北而至此,則九江之原出于 此。三山之北者,皆合于洞庭,而注于岷江。故自衡山 而至此者,必過九江也。此以地勢攷之,妄謂如此。

比事摘錄

《山水遠大》

「山之恃土石草木以崇其勢,塊而視之,欹斜破碎,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