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3 (1700-1725).djvu/17

此页尚未校对

雜蕪穢,不可勝指也。其在百十里外,朝煙暮藹,紫翠 如滴,橫如蛾眉,矗比螺髻山,其不以遠為美乎?江河 之流,溝渠泡沫,潢潦汙濁,以益其委合而計之,臭腐 垢涴,汙敗便惡,溢濫灌注,不可勝道也。其在千萬頃 間,涵天浴日,上下同澈,圓光藏珠,方景凝璧,水其不 以大為潔乎?」嗚呼!美以遠著,潔以大致,弗崇弗益,則 亦弗能至矣。君子觀此致身之地,弗遠大焉,可乎?

圖書編

《天下山川海嶽大勢圖敘》

「論天下之大勢者,必周覽乎山川。山者水之源,水者 山之委。諸山皆發脈于崑崙,本雖同而末則異;諸水 皆會歸于海,本雖異而末則同。所以山愈聳愈高,而 分則小,水愈下,愈大而合則多,其勢然也。然山各鎮 乎一方,而水則以江河為中原兩大界也。是故河為 北戒,而濟會于河,江為南戒,而漢則會于江。然河之」 源發于崑崙以西之星宿海,江雖發源岷山,若在雲 南之金沙江言之,則江源亦本之西也。是水皆源于 西也,雖因江河以分於南北,不其會歸於東海矣乎? 即水之兩戒以觀乎山,凡河北諸山,皆自代北寰武 嵐憲而來,為華岳,為析城、王屋,為雷首,為大行,為恆 岳而東為岱岳。江南諸山皆來自岷峨,由滇、貴至廣 右,經武岡、寶慶至衡陽為南岳、散為廬阜、為會稽、鴈 蕩、為金陵、又別為閩、粵。是山之支分,又水之流派所 由辨也。然則觀於名山大川,而形勝鞏固、風氣攸鍾, 天下之大勢,不即此可知乎?雖然,予自幼聞「山過山、 水過水」之說,嘗兩否之。及讀前人書,於水過水則然, 於山過山則否,予亦從而然之。否之也。自今言之,合 天下之水為一水,而其源分派異,故有殊別之說,但 理雖可信,味實未易測也。眾山鼎峙,雖小大卑高不 齊,而支派連絡,脈理分明,此則有形可睹者,人反莫 之信焉,何哉?噫!無怪其然也。兩山之中必有水,兩水 之中必有山。如以山過水也,山雖斷而脈不斷;水過 山也,水雖分而流未分,此豈常情所能識哉!但坎流 艮止,可以跡求,可以意會,惟隨地以察其情,不執見 以定其局,則不獨天下之山川大勢瞭然在目中也。 以此周覽一郡一邑一家之形勢亦然,故《易》曰:「俯以 察于地理。」

《論三大幹龍》

朱子曰:「天下有三處大水,曰黃河、曰長江、曰鴨綠江。」 今以輿圖考之,長江與南海夾南條幹龍盡于東南 海,黃河與長江夾中條,幹龍盡於東海;黃河與鴨綠 江夾北條,幹龍盡於遼海。此則自其水源之極遠者 而論之。耳泄天機,不原水之遠近,龍之配敵,惟據《禹 貢》江、淮、河、漢四水,及王鄭三條四列之名,而以中幹 分為二支,謂有四大幹龍。殊不知《禹貢》所敘山川,自 與地理家所論不同。先儒蔡文正公蓋嘗辨之曰:「禹 之治水,隨山刊木,其所表識諸山之名,必其高大可 以辨疆域,廣博可以奠民居,故謹而書之,以見其施 功之次第,初非有意推其脈絡之所自來,若今之葬 法所言者。」又曰:「王、鄭三條四列之名」,皆為未當。是故 草廬吳文正公有云:「崑崙為西極之祖,分派三幹以 入中國。」良可據也。

《論南條幹龍脈絡》

按:廖氏《金壁元文》云:「大江以南之龍,其脈起自岷山, 遶行而西,自西而南,至雲南之境。又東趨夜郎,踰桂 嶺,至零陵,為九疑山,入桂連。」《撼龍經》云:「五嶺分星入 桂連」是也。過大庾嶺,出南淮,由汀從邵武抵信,走徽, 東行為天目,一枝為錢塘。《經》云:「一枝分送入海門。」又 云:「海門旺氣連閩粵,南龍支隴交相纏。」此是海門南 「脈絡,貨財文武交相錯」是也。一枝為建康盡江陰,《經》 云「幹龍盡在江陰墳」是也。一枝自靈山逆奔盡鄱湖, 其水源則湘水,出永州寧陵縣,至洞庭湖入長江。

岷山在茂州岷山縣建康,今為南京應天府。凡稱「經」者,即《楊公三龍經》也。後倣此。

《論中條幹龍脈絡》

大河以南,大江以北,乃中條幹龍,其脈起自西傾。《行 隴右,經》云「山來隴右尖如削,盡是貪狼高聳卓,此處 如何不出文?只為峰多反成濁」是也。《過鳳翔,經》云:「行 行退卸大散關,百二山河在此間。大纏大護到函谷, 水出黃河如玦環」是也。為長安一枝。《出熊耳》,《經》云「低 平漸漸出熊耳,萬里平洋漸如砥」是也。為嵩岳《為汴, 〈經〉》云:「大梁形勢亦無山,到此尋龍何處是?若無河流 與淮水,渺渺茫茫不見山」是也。此處脈亂於河,《經》云: 「河流衝決山斷絕,又無石骨又無脈。君若到彼說星 峰,一句不容三寸舌」是也。出兗為泰岳,《經》云:「黃河在 北,大江在南,兩水夾行勢不絕,行到青齊忽起峰。兗 州東岳插天雄,分枝擘脈鍾靈氣,聖賢多在魯邦中」 是也。一枝盡於登、萊,一枝盡於滄、隸。其水源則濟水 出絳州垣曲縣,至孟州溫縣入河,復出河之南,溢而 為滎,又東北至乎青州入海。又一枝自嶓冢西行郿 州、漢水之間,出武關由裕過唐,抵信陽,行淮水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