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3 (1700-1725).djvu/2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卷目錄

 山川總部彙考

  書經虞書舜典 夏書禹貢

  禮記王制

  周禮天官大宰 地官大司徒 閭師 夏官司險 職方氏 秋官雍氏

  管子乘馬 宙合 地數

山川典第一卷

山川總部彙考

《書經》

《舜典》

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濬川》。」

肇,始也。禹治水之後,舜分冀州為幽州并州分青州為營州,始置十二州。封,大也。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為其州之鎮。有流川,則深之,使通利。《周禮職方氏》,「每州皆云其山鎮曰某山:揚州會稽,荊州衡山,豫州華山,雍州吳山,冀州霍山,并州恆山,幽州醬無閭,青州沂山,兗州岱山」,是周時九州之內最大之山。舜時十有二山,事亦然也。州內雖有多山,取其最高大者,以為其州之鎮,特舉其名,是殊大之也。其有川,無大無小,皆當深之,故云「濬川有流,川則深」之,使通利也。《職方氏》每州皆云「其川、其浸」,亦舉其州內大川,但令小大俱通,不復舉其大者,故直云「濬之」而已。

《禹貢》

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奠,定也。高山五岳、大川、四瀆,定其差秩,祀禮所視。山之高者,莫高於岳,川之大者,莫大於瀆。故言「高山五岳」,謂嵩、岱、衡、華、恆也;「大川四瀆」,謂江、河、淮、濟也。此舉高大為言,卑小亦定之矣。「定其祀禮所視」,謂《王制》所云「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其餘視伯子男。」往者洪水滔天,山則為水所包,川則水皆汎溢,祭祀禮廢,今始定之,以見水土平,復舊制也。蔡傳「定高山大川」,以別州境也。

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

壺口在冀州,《梁岐》在雍州。從東循山治水而西。此於冀州之分,言「及雍州之山」者,從東循山治水而西故也。蔡傳壺口,山名。《漢地志》在河東郡北屈縣東南,今隰州吉鄉縣也。梁、岐皆冀州山。梁山,呂梁山也,在今石州離石縣東北。《爾雅》云:「梁山晉望。」即冀州呂梁也。呂不韋曰:「龍門未闢,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又《春秋》:「梁山崩。」《左氏》《穀梁》皆以為晉山,則亦指呂梁矣。酈道元謂:「呂梁之石崇竦,河流激盪,震動天地」,此禹既事壺口,乃即治梁也。岐山在今汾州介休縣。狐岐之山,勝水所出,東北流注于汾。酈道元云:「後魏於狐岐置六壁」,今六壁城在勝水之側,實古河逕之險阨。二山,河水所經治之,所以開河道也。先儒以為雍州梁岐者,非是。

既修太原,至于岳陽。

《高平》曰:太原,今以為郡名。岳太岳,在太原西南,山南曰「陽。」《周禮職方氏》:「冀州,其山鎮曰霍山。」即此太岳是也。

覃懷底績,至于衡漳。

漳水橫流入河。漳在懷北五百餘里。《地理志》云:「清漳水出上黨沾縣大黽谷,東北至渤海阜城縣入河,過郡五,行千六百八十里。」此沾縣因水為名。《志》又云:「沾水出壺關。」《志》又云:「濁漳水出長子縣,東至鄴縣入清漳。」鄭元亦云:「橫漳,漳水橫流。」王肅云:「衡、漳,二水名。」蔡傳按:桑欽云:「二漳異源,而下流相合,同歸於海。」唐人亦言漳水能獨達于海,請以為瀆,而不云入河者,蓋禹之導河,自洚水大陸至碣石入于海,本隨西山下東北,去。周定王五年,河徙砱礫,則漸遷而東。漢初,漳猶入河。其後河徙日東,而取漳水益遠。至欽時,河自大伾而下,已非故道,而漳自入海矣。故欽與唐人所言者如此。大全孔氏曰:「漳水橫流入河,故曰衡漳。」曾氏曰:「河自大伾北流,漳水東流而注之也。形東西為橫,南北為從。河北流而漳東注,則河從而漳橫矣。」

厥土惟白壤,厥賦惟上上錯,厥田惟中中。《恆》《衛》既從, 《大陸》既作。

《地理志》云:恆水出常山上曲陽縣,東入滱水;衛水出常山靈壽縣,東北入滹。沲大陸,在鉅鹿縣北。《釋地十藪》云:「晉有大陸。」蔡傳晁氏曰:今之恆水,西南流至真定府行唐縣,東流入于滋水,又南流入于衡水,非古逕矣。大陸,孫炎曰:「鉅鹿北,廣阿,澤河所經也。」程氏曰:「鉅鹿去古河絕遠,河未嘗逕邢以行鉅鹿之廣阿,非是。」按《爾雅》「高平曰陸。」大陸云者四,無山阜,曠然平地。蓋禹河自澶、相以北,皆行西山之麓,故班、馬、王橫皆謂載之高地,則古河之在《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