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3 (1700-1725).djvu/35

此页尚未校对

山》。無所通谿。

所謂「窮瀆」者。無所通。與《水注川》同名。即溝瀆也。「《山》有」而無通流者,名谿。所謂者,《釋丘》云「窮瀆,汜」者也。云「與注川同名」者,即《釋水》云「水注川曰谿」是也。

石戴土,謂之「崔嵬。」

石山上有土者。

土「戴石為砠。」

「土。山上有石」者。《詩·周南·卷耳》云:「陟彼崔嵬。」又云:「陟彼砠矣。」毛傳云:「崔嵬,土山之戴石者。石山戴土曰砠。」與此正反者,或傳寫誤也。

山夾水澗,陵夾水澞。

別山陵間有水者之名。謂山間有水者名澗。《詩》云「考槃在澗」是也。其陵間有水者名澞。

《山有穴》為岫,

謂《岩穴》。謂山有岩穴者為「岫」也。

《山西》曰「夕陽。」

暮乃見日。日即陽也。夕始得陽,故名夕陽。《詩大雅」公劉》云:「度其夕陽,豳居允荒。是也。

《山東》曰「朝陽。」

旦即見日。謂山頂之東,皆早朝見日,但是山東之岡脊,總曰朝陽。《詩大雅卷阿》曰:「梧桐生矣,于彼朝陽」是也。

《釋丘》

丘一「成為敦丘。」

成,猶重也。《周禮》曰:「為壇三成。」今江東呼地高堆者為敦。成,重也。言丘上更有一丘相重累者,名敦丘。《詩·衛風氓篇》云:「送子涉淇,至于頓丘」是也。「一」,孫炎云:「形如覆敦,敦器似盂。」今案:下文別云:「如覆敦者,敦丘」,則此自是丘之一重者。故郭氏云:「成猶重也。」與孫氏意異。《注》「《周禮》曰:為壇三成」者,此《秋官司儀職》所載文也。鄭司農云:「三成,三重也。」引之,證「成」為重也。

再成為《陶丘》。

今濟陰定陶城中有陶丘。丘形上有兩丘相重累者,名陶丘。李巡曰:「再成其形再重也。」《禹貢》曰:「濟水東出于陶丘北」是也。濟陰定陶者,濟陰郡名,定陶,縣名也。《地理志》云定陶縣西南有陶丘亭是也。

《再成銳》上為《融丘》。

鑯頂者。丘形再重而頂鑯者,名「融丘也,

三成為崑崙丘。」

《崑崙山》三重,故以「名」云。丘形三重者,名崑崙丘。《崑崙山記》云:「崑崙山一名崑丘,三重,高萬一千里」是也。凡丘之形三重者,因取此名云耳。

「如乘」者,乘丘。

形似車乘也。或云。乘者。謂稻田塍埒。郭氏兩解:一云形似車乘也。一或云,「乘謂稻田塍埒。」塍,市陵切。許叔重云:「塍埒,稻田畦,隄埒畔也。」案《地理志》云:「泰山有乘丘。」《春秋莊十五年》,「公敗宋師于乘丘」,是因丘以為名乎?

「如陼」者,陼丘。

水中小洲為「陼。」陼,水中可居之小者。丘形似之,名為《陼丘》也。

水潦所止《泥丘》。

「頂上汙下」者。水潦,雨水也。丘形頂上汙下,雨水停止而成泥濘者,名「泥丘。」

《方丘》《胡丘》。

形四方。丘形四方者,名胡丘。

絕高為之京。

人力所作。言卓絕高大如丘而人力所作者名京。案《春秋》宣十二年《左傳》,楚敗晉師于邲。潘黨曰:「君盍築武軍而收晉尸以為京觀?」楚子曰:云云,「今罪無所,而民皆盡忠以死君命,又何以為京乎?」是其類也。

非人為之《丘》。

地自然生。李巡云:「謂非人力所為,自然生者。」孫炎曰:「『地性自然也』。故郭云:『地自然生』。」

「水潦所還」,《埒丘》。

謂「丘邊有界埒,水繞還之。」還,環,遶也。埒,小隄也。壝土為之。言此丘邊有其界,埒外則為水潦,繞環者名《埒丘》。

《上正章丘》。

頂平。丘頂上平正者,名章丘,章亦平也。

澤中有丘都丘。

在《池澤》中。都,水所聚也。言在池澤中者,因名《都丘》。

《堂途》《梧丘》。

《途道》:《途》,道也。梧,遇也。當道有丘名梧丘,言若相遇於道路然也。

「途出其右而還之」《畫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