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3 (1700-1725).djvu/5

此页尚未校对

「之下雋也。洞庭正在其西北」,則洞庭之為九江審矣。今沅水、漸水、元水、辰水、敘水、酉水、澧水、資水、湘水皆合於洞庭,意以是名九江也。按《漢志》,九江在廬江郡之尋陽縣。《尋陽記》:九江之名,一曰烏江,二曰蜯江,三曰烏白江,四曰嘉靡江,五曰畎江,六曰源江,七曰廩江,八曰提江,九曰箘江。今詳漢九江郡之尋陽,乃《禹貢》揚州之境,而唐孔氏又以為九江之名,起於近代,未足為據。且九江派別取之邪?亦必首尾短長,大略均布,然後可目之為九。然其一水之間,當有一洲,九江之間,沙水相間,乃為十有七道,而今尋陽之地,將無所容,況沙洲出沒,其勢不常,果可以為地理之定名乎?設使派別為九,則當曰九江既道,不應曰「孔殷」;於導江當曰「播九江」,不應曰「過九江。」反復參考,則九江非尋陽明甚。本朝胡氏以洞庭為九江者得之。曾氏亦謂:導江曰過九江,至于東陵,東陵今之巴陵,今巴陵之上即洞庭也。因九水所合,遂名九江,故下文「導水曰過九江。」《經》之例,大水合小水謂之「過」,則洞庭之為九江,益以明矣。《大全》。新安陳氏曰:「江、漢朝宗于海,即繼曰九江。孔殷《導江》,不曰『播九江,而曰『過九江』,則大江自大江,九江自九水可見。孔氏所謂『江於此分為九道』』」者,其非明矣。證以導江東至于澧,過九江至于東陵,則九江當在澧州之下、巴陵之上,而不在尋陽與今之江州尤明矣。朱、蔡以洞庭湖當之,辨證詳明,從之可也。謂「江南凡」水皆呼為江。禹時澧州之下,巴陵之上,自有九水。今年代久遠,陵谷變遷,不可以今水證古水而闕之亦可也。

「沱潛既道。」

「沱」江別名。「潛」,水名。蔡傳《爾雅》曰:「水自江出為沱,自漢出為潛。」凡水之出於江、漢者,皆有此名,此則荊州江、漢之出者也。今按南郡枝江縣有沱水,然其流入江,而非出於江也。華容縣有夏水,首出于江,尾入于沔,亦謂之沱。若潛水則未有見也。大全王氏炎曰:沱水在今江陵府枝江縣,土人謂枝江為百里洲,夾江、沱二水之間,其與江分處,謂之上沱,與江合處,謂之下沱。《隋志》,南郡松滋縣有涔,涔即古「潛」字,故《史記》云:「沱涔既。」今松滋分為潛江縣矣。

「雲《土夢》作乂。」

《地理志》:南郡華容縣南有雲夢澤。杜預云:「南郡枝江縣西有雲夢城。江夏安陸縣亦有雲夢。」蔡傳雲夢方八九百里,跨江南北,華容、枝江、江夏、安陸皆其地也。

厥土惟塗泥,厥田惟下中,厥賦上下。厥貢羽、毛、齒、革, 惟金三品:杶、榦、栝、柏、礪、砥、砮、丹,惟箘簬楛。三邦底貢。 厥名「包匭菁茅,厥篚玄纁璣組。」九江納錫大龜。浮于 江、沱、潛漢,逾于洛,至于南河。

逾,越也。

荊、河惟豫州。

西南至荊山,北距河水。

「伊洛瀍澗」,既入于河。

《伊》出陸渾山,《洛》出上洛山,《澗》出沔池山,瀍出河南北山。《地理志》云:「伊水出弘農盧氏縣東熊耳山,東北入洛。洛水出弘農上洛縣冢領山,東北至鞏縣入河。瀍水出河南穀城縣潛亭北,東南入洛。澗水出弘農新安縣,東南入洛。」蔡傳伊水。《山海經》曰:「熊耳之山,伊水出焉,東北至洛陽縣南,北入于洛。」郭璞云:「熊耳在上洛縣南,今商州上洛縣也。」《地志》言「伊水出弘農盧氏之熊耳」者,非是。伊、瀍、澗水入于洛,而洛水入于河。此言伊、洛、瀍、澗入河,若四水不相合而各入河者,猶漢入江,江入海,而荊州言「江、漢朝宗于海」意同。蓋四水並流,小大相敵故也。

「滎波《既豬》。」

滎澤波水,已成遏豬。蔡傳滎波二水名濟水,自今孟州溫縣入河,潛行絕河,南溢為滎,在今鄭州滎澤縣西五里敖倉東南。按今濟水但入河,不復過河之南。滎瀆水受河水,有石門,謂之滎口,石門也。鄭康成謂滎今塞為平地,滎陽民猶謂其處為滎澤。酈道元曰:禹塞淫水於滎陽下,引河東南,以通淮泗。濟水分河東南流,漢明帝使王景即滎水故瀆東注浚儀,謂之浚儀渠。《漢志》謂滎陽縣有狼蕩渠,首受濟者是也。南曰狼蕩,北曰浚儀,其實一也。波水,《周職方豫州》,其川滎、雒,其浸波、溠。《爾雅》云:「水自洛出為波。」《山海經》曰:「婁涿之山,波水出其陰,北流注于穀。」二說不同,未詳孰是。孔氏以滎、波為一水者,非也。

導菏澤,被孟豬。

菏澤在胡陵。孟豬,澤名,在菏東北。

厥土惟壤,下土墳壚。厥田惟中上,厥賦錯上下。厥貢 漆、枲絺紵。厥篚纖纊,錫貢磬錯。浮于洛,達于河。華陽 黑水惟《梁州》。

東據「華山之南,西距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