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3 (1700-1725).djvu/7

此页尚未校对

興軍武功縣也。《鳥鼠地志》:在隴西郡首陽縣西南,今渭州渭源縣西也。俗呼為青雀山。

原隰底績,至于豬野。

《地理志》云:「豬野澤在武威縣,東北有休屠澤,古文以為豬野澤。」

《三危》既宅,三苗丕敘。

《地記書》云:「三危之山在鳥鼠之西,南當岷山。

厥土惟黃壤,厥田惟上上,厥賦中下,厥貢惟球琳琅 玕。浮干積石,至于龍門西河。」

積石山在金城西南,河所經也。「龍門山」在河東之西界。

會于《渭汭》。

逆流曰「會。」

《織皮》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即敘。

王肅云:「崑崙在臨羌西,析支在河關西。西戎,西域也。」

導岍及岐,至于荊山。

更理說所治山川,首尾所在,治山通水,故以山名之。三山皆在雍州。上文每州說其治水登山,從下而上,州境隔絕,未得徑通。今更從上而下條,說所治之山,本以通水,舉其山相連屬,言此山之傍所有水害皆治訖也。因冀州在北,故自北為始,從此導岍至敷淺原,舊說以為三條。《地理志》云,「《禹貢》北條荊山在馮翊懷德縣南,南條荊山在南郡臨沮縣東北。」是舊有三條之說也。故馬融、王肅皆為三條,導岍北條,西傾中條,嶓冢南條,鄭元以為四列,導岍為陰列,西傾為次陰列,嶓冢為次陽列,岷山為正陽列。鄭元創為此說,孔亦當為三條也。岍與嶓冢言導西傾,不言導者,史文有詳略以可知,故省文也。荊、岐上已具矣,而此復言之,以山勢相連,而州境隔絕,更從上理說。所治山川首尾所在,總解此下導山水之意也。其實通水,而文稱導山者,導山本為治水,故以導山名之。《地理志》云:吳岳在扶風岍縣西,古文以為岍山。岐山在美陽縣西北,荊山在懷德縣,三山皆在雍州。蔡傳此下隨山也。岍山,《地志》「扶風岍縣西吳山,古文以為岍山」,今隴州吳山縣吳嶽山也。又按《寰宇記》,隴州汧源有岍山,汧水所出,《禹貢》所謂岍山也。晁氏以為今之瀧山、天井、金門、秦嶺山者,皆古之岍也。大全朱子曰:每州各言境內山川,首尾不相聯貫,且自東而西,非自然之形勢,故於此通說九州山川相聯貫,首尾更從西而東,以著自然之形勢。呂氏曰:「山川之分,見於九州者,其經也。山川之聚,見於後者,其緯也。」無經則不知其定所,無緯則不知其脈絡,此作《書》之妙也。導山有二說,或以為隨山通道,以相視其源委脈絡,或以為治山旁小水,二說當兼用。禹隨山以治水,故以「導」言。如止於相其山勢,何導之有?山之有脈絡條列,固不可誣,而水之源未有不出於山,水之勢未有不因於山,既隨山通道,相其脈絡原委,又因以導山旁澗谷之水而納之川,二說蓋並行而不相悖也。林氏曰:「禹本導川歸海,今乃先以」導山,蓋方洪水懷襄,故川舊瀆,皆浸沒不可見,欲施工無所措手,故先以九州高山巨鎮為表識,自西決之使東,以殺其滔天之勢,水既順下,漸入於海,則川流故跡稍稍可求,於是濬川之功可施,始決九川而距四海。蓋先隨山而後濬川,其序不得不然也。

逾于河,

此謂梁山龍門西河。《逾于河》,謂山逾之也。此處山勢相望,越河而東,故云此謂龍門西河,言此處山不絕,從此而渡河也。

壺口雷首,至于太岳。

《三山》,在冀州,太岳上黨西。《地理志》云,「壺口在河東北屈縣東南,雷首在河東蒲坂縣南,太岳在河東彘縣東」,是三山在冀州,以太岳東近上黨,故云「在上黨西」也。

底柱析城,至于王屋。

此三山在冀州南河之北,東行。《地理志》云:「析城在河東濩澤縣西,王屋在河東垣縣東北。」《地理志》不載底柱,底柱在太陽關東,析城之西。從底柱至王屋,在冀州南河之北東行也。

《太行》《恆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此二山連延東北,接碣石而入滄海。百川經此眾山,禹皆治之,不可勝名,故以「山」言之。《地理志》云,太行山在河內山陽縣西北,恆山在常山上曲陽縣西北。太行去恆山太遠,恆山去碣石又遠,故云此二山連延東北,接碣石而入滄海,言山傍之水皆入海,山不入海也。又解治水言山之意,百川經此眾山,禹皆治之,川多不可勝名,故以山言之也。謂漳、潞、汾、涑,在壺口、雷首,《太行經》底柱、析城,濟出王屋,淇,近太行、恆、衛、滹沱;滱、易,近恆山、碣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