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4 (1700-1725).djvu/10

此页尚未校对

大房山部藝文二

《上方山》
明·馮有經

層巒沓嶂擁林丘。老檜長楸夾道稠。苔護斷文留古 勒。雲移疊石架危樓。連峰恆碣天光霽。極目幽并雁 影浮。七十菴中當落日。鐘聲齊發萬山秋。

《上方寺》
曹學佺

懸崖車馬絕,杖步僅能躋。寺向雲中起,僧從天上棲。 草菴尋徑遠,冰窟聽泉迷。為擬前峰是,前峰到又低。

《小西天》
駱駸曾

破壁曾傳上古書,經成瘞石計非疏。祗緣地下無秦 火,不向人間較魯魚。

《初入紅螺嶮》
袁宏道

鑿天出古空,意匠窮刻露。贖取長吉魂,幻作鬼工賦。 霜巖透斑鍔,石骨竦清怒。歷劫至于今,雕鏤不曾住。 無石不巧心,轉盼殊熊度。一種老健中,自發嫣媚趣。 陰巘夾琉璃,飛仄窘仙步。一死直青山,梯足於懸樹。

大房山部紀事

《金史太祖本紀》:「太祖武元皇帝葬和陵,皇統四年改 曰睿陵。貞元三年十一月,改葬大房山,仍號睿陵。」 《太宗本紀》:「太宗文烈皇帝葬和陵,皇統四年改號恭 陵。貞元三年十一月戊申,改葬大房山,仍號恭陵。」 《海陵本紀》:「貞元三年二月乙卯,以大房山雲峰寺為 山陵,建行宮其麓。五月丙寅,如大房山,營山陵。七月 辛酉」,如大房山,杖提舉營造官、吏部尚書耶律安禮 等。八月壬午,如大房山。九月己未,如大房山。十月丁 酉,大房山行宮成,名曰「磐寧。」

正隆元年八月丁丑,如大房山行視山陵十月乙酉, 葬始祖以下十帝於大房山。

世宗大定三年八月乙酉,如大房山。丁亥,薦享於睿 陵。六月庚子,獵於銀山。

大定四年八月己卯,如大房山。辛巳,致祭於山陵。 大定七年八月己未,如大房山。壬戌,致祭睿陵。 《章帝本紀》:「大定二十九年春正月,即皇帝位。八月丁 酉,如大房山。戊戌,謁奠諸陵。九月乙酉,如大房山。冬 十月丁亥朔,謁奠諸陵。」

明昌元年春正月甲子,如大房山。乙丑,奠謁興陵、裕 陵。二月甲寅,如大房山。三月乙卯朔,謁奠興陵。 明昌二年九月甲寅,如大房山。乙卯,謁奠裕陵。 《衛紹王》大安元年九月,如大房山,謁奠睿陵、裕陵、道 陵。

碣石山部彙考

禹貢之碣石

碣石在今直隸永平府之海中,前代紛紜不一,要以 王橫所言「淪入於海」者為是。今山海關海中有大石, 橫亙數十里,如柱形,則酈道元之說可據。知此山,則 九河逆河之說,亦不辨自明矣。

按《書經禹貢》:「夾右碣石入于河。」蔡傳碣石,《地志》在北平 郡驪城縣西南河口之地,今平州之南也。冀州北方 貢賦之來,自北海入河,南向西轉,而碣石在其右,轉 屈之間,故曰夾右也。程子曰:「冀為帝都,東西南三面 距河,他州貢賦皆以達河為至,故此三方亦不必書。 而其北境,則漢遼東西、右北平、漁陽、上谷之地,其水 如遼、濡、滹、易,皆中高,不與河通,故」必自北海然後能 達河也。又按酈道元言,「驪城枕海,有石如甬道數十 里,當山頂有大石如柱形。」韋昭以為碣石,其山昔在 河口海濱,故以誌其入貢。河道歷世既久,為水所漸, 淪入于海,已去岸五百餘里矣。《戰國策》以碣石在常 山郡九門縣者,恐名偶同,而鄭氏以為九門無此山 也。大全《朱子》曰:「碣石山負海,當河入海之衝,自海道夾 出碣石之右,然後入河而達帝都也。」蘇氏曰:「夾,挾也。 自海入河,逆流而西,右顧碣石,如在挾掖也。」

按《水經·濡水注·地理志》曰:「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驪成 縣西南,王莽改曰碣石也。漢武帝亦嘗登之,以望巨 海,而勒其石于此。今枕海有石,如甬道數十里,當山 頂有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見,立于巨海之中。潮水大 至,及潮波退,不動不沒,不知深淺,世名之天橋柱也。 狀若人造,要亦非人力所就。」韋昭亦指此以為碣石 也。《三齊略記》曰:「始皇于海中作石橋,海神為之豎柱, 始皇求為相見,神曰:『我形醜,莫圖我形,當與帝相見』。 乃入海四十里,見海神,左右莫動手,工人潛以腳畫 其狀,神怒曰:『帝負約,速去』!」始皇轉馬還,前腳猶立,後 腳隨崩,僅得登岸。畫者溺死于海,眾山之石皆傾注, 今猶岌岌東趣,疑即是也。濡水于此南入海,而不逕 海陽縣西也。蓋《經》誤證耳。又按《管子》:「齊桓公二十年, 征孤竹,未至卑耳之谿,十里闟然止,瞠然視。授弓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