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4 (1700-1725).djvu/28

此页尚未校对

鳴自䚯。環水出焉,東流注於江。」一作海其中多水。玉 按:桑欽《水經》汶水「又東南過奉高縣北。」酈道元注奉高縣 漢武帝元封元年立,以奉泰山。

屈從縣西南流。汶出牟縣故城西南阜下,又西南 逕奉高縣故城,而西南流注於汶。汶水又南,右合北 汶水,出分水谿源與中川分水,東南流,逕泰山東。右 天門下。谿水水出泰山天門下谷,東流。古者帝王升 封,咸憩此水,水上往往有石竅存焉,蓋古設舍所跨 處也。《馬第伯書》云:「光武封泰山,第伯從登山,去平地 二十里,南向極望」,無不睹其為高也,如視浮雲。其峻, 石壁窅窱,仰視岩石松樹,鬱鬱蒼蒼,如在雲中;俯視 谿谷,碌碌不可丈尺,直上七十里天門,仰視天門,如 從穴中視天矣。應劭《漢官儀》云:「泰山東南山頂名曰 日觀者,雞一鳴時,見日始欲出,長三丈許,故以名焉。」 《從征記》曰:「泰山有下中上三廟,牆闕嚴整,廟中柏樹 夾兩階,大二十餘圍,蓋漢武所植也。赤眉嘗斫一樹, 見血而止,今斧創猶存。」門閤三重,樓榭四所,三層壇 一所,高丈餘,廣八尺。樹前有大井,極香冷,異於凡水。 不知何代所掘,不常浚渫,而水旱不減。庫中有漢時 故樂器及神車、木偶,皆靡密巧麗。又有石勒建武十 三年,永貴侯張余上金馬一匹,高二尺餘,形制甚精。 中廟去下廟五里,屋宇又崇麗於下廟,廟東西夾澗, 上廟在山頂,即封禪處也。其水又屈而東流,入於汶 水。又東南流,逕南明堂下。漢武帝元封元年封泰山, 降坐明堂於山之東北阯。武帝以古處險狹而不顯 也,欲治明堂於奉高旁,而未曉其制。濟南人公玉帶 上黃帝時《明堂圖》。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之, 通水圜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崑崙,天 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於 汶水,如帶圖也。古引水為辟雍處,基瀆存焉,世謂此 水為石汶。《山海經》曰:「環水出泰山,東流注于江。」即此 水也。

按《晉書天文志》:「泰山入角十二度。」

按《唐書天文志》:「降婁、元枵與山河首尾相遠,鄰顓頊 之墟,故為中州負海之國也。其地當南河之北,北河 之南,界以岱宗至於東海,自析木紀天漢而南曰大 火,得明堂升氣,天市之都在焉。其分野自鉅野、岱宗, 西至陳留,北負河濟,南及淮,皆和氣之所布也。斗杓 謂之外廷,陽精之所布也;斗魁謂之會府,陽精之所」 復也。杓以治外,故鶉尾為南方負海之國。魁以治內, 故陬訾為中州四戰之國。其餘列舍在雲漢之陰者 八,為負海之國;在雲漢之陽者四,為四戰之國。降婁、 元枵以負東海,其神主於岱宗,歲星位焉。須女、虛、危, 元枵也。其分野自濟北,東踰濟水,循岱嶽眾山之陰, 其地得陬。訾之下流,自濟東達於河外,故其象著為 天津,絕雲漢之陽,凡司人之星與群臣之錄,皆主虛 危,故岱宗為十二諸侯受命府。奎、婁,降婁也,自蛇丘、 肥城南屆鉅野,東達梁父,循岱嶽眾山之陽,以負東 海,在陬訾下流,婁、胃之墟。

按:《宋史天文志》:「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其 神為青帝,司春、司木,司泰山。」

按《中興天文志》:「泰山入角十二度。」

按:《天原發微》,「天下山分為四條,上應二十八宿,負海, 貨殖所阜之國。自北河下流,南距岱山,為三齊;自南 河下流,北距岱山,為鄒魯。此負海之國也。」

按《三才圖會泰山圖考》,泰山在山東濟南府泰安州, 五嶽之東嶽也。《博物志》云:「泰山,一曰天孫,言為天帝 孫也,主召魂。東方萬物始成,故知人生命之長短。」《五 經通義》云:「一曰岱宗,言王者受命易姓,報功告成,必 於岱宗也。東方萬物始交代之處。宗,長也,言為群嶽 之長。」《白虎通》云:「王者受命必封禪。封者,增高也。禪者」, 廣厚也。皆刻石紀號,著己之功績,以自效也。天以高 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示報天,禪梁父 之趾以示報地。《漢官儀》及《泰山紀》云:「盤道屈曲而上, 凡五十餘盤,自下至古封禪處,凡四十里。出泰安可 二里許,即入山,自是皆結曲逶迤而上,峰勢巀嶭若 相噬,而傍多溪澗,泉流碨礧,間作悲」鳴,與笳吹相應。 久之,至迴馬嶺。又四里,抵御障巖,一曰「御仗」,宋永定 陵東封止仗衛處。其前為巨澗,澗底白石砥平如玉 色,而巖陟上廟,其巔頗寬。又行可三里,抵黃峴。黃峴 者,不知其所繇名,有松五,即所謂「五大夫」者也,以厄 於石,不能茂,而稍具虯虺狀。又上里許,為百丈崖,崖 凹深如屋,傍有石洞,槎口而下黑,其究叵測。已度石 壁峪,為十八盤者三,而穿中竇曰「天門。」行可里許,為 元君祠。元君者,不知其所由始。或曰「即華山玉女也」, 天下之祝釐祈福者趨焉。祠宇頗瑰偉,後一石三尺 許,刻《李斯篆》二行一石池,縱廣及深俱二尺許,亦曰 「玉女洗頭盆」也。自是左折而上里許,曰嶽帝祠,陋不 能勝香火。其後峭壁造天,左為《開元帝紀泰山銘》,唐 隸,徑可二寸而嬴,勢若飛動;右為蘇頲《東封頌》,字形 頗秀媚,尚可辨。又有顏魯公題名。自是益北上數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