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4 (1700-1725).djvu/3

此页尚未校对

「小峪山」在昌平州西北十八里,明神宗陵在此。 雙鎖山在昌平州東北二十里,明熹宗陵在此。 銀泉山在明陵大紅門西,神宗恭恪皇貴妃葬此。 錦屏山,在昌平州西山口內,明愍帝陵在此。

「五鳳山」,在昌平州,明萬貴妃葬此。

岣岣巖在昌平州西北德勝口內。按《景物略》,昭陵之 北曰岣岣巖,旋旋蟠蟠,望若梯磴,石醜怪若鬼面。泉 為繞陵而幽幽,樹為禁陵而鬱鬱。下崖之菴曰「瑞峰」, 一曰麻尼崖,高危立,菴逼其踵。南山前逼菴,而又高 危。冬前後兩月蔽不見日,惟短至日景一線透之。崖 三峰,而三菴兩峰翼中峰首,自峰道以之東峰菴,壁 與石與樹也,西若有奇焉。自渡津橋以之西峰菴,壁 與石與樹也,東若有僻焉。自東西峰以之中峰菴,壁 與石與樹也,東西若有高焉。天啟中,陵監飾五菴新 矣,三峰失其朴。

駐蹕山在昌平州西二十五里,金章宗駐蹕處,崖鐫 「駐蹕」二大字。按《景物略》:山高十餘丈,石嶟沓危立,相 與趨走,狀不可駐。西北袤二十里。自金章宗游此,人 呼「駐蹕山」,遂逸其初名。上有臺,章宗自題「棲雲嘯臺」 四字。下觀野燎而獵,召扈從臣擊毬,俄而自擊,自賞 嘆曰:「美乎哉,惜無人見之。」須臾,石群起若觀者,章宗 益自喜。灌以酪,故石頂至今白山下有洞名「寒崖。」奧 邃中多異草奇木。西曰虎峪幢幢水出焉。

軍都山在昌平州西北二十里,即太行山第八陘。漢 盧植隱此講學授徒。昭烈微時,曾執弟子禮焉。 龍泉山,在昌平州東南五里,山頂有「都龍王祠。山半 一洞,嘗有人附石而下,初狹漸廣,行里許,水聲砰𥔀 不敢前。洞北麓有潭,深不可測。潭東有泉,出亂石間, 清湛可濯,為州人遊觀佳境。」

銀山在昌平州天壽山東北六十里,曰銀山,山之光 也,或曰礦焉。近明陵,故禁樵採,泉流葉間。最高曰中 峰,懸索升之三四里,上石欄供石佛,唐鄧隱峰禪師 修於此。峰下石巖,隱峰宴坐處。巖上石如臺,隱峰說 法臺也。嶺邊一松,曲如椸枷,隱峰掛衣樹也。隱峰有 妹,與俱出家。隱峰參馬祖,得悟。遊五臺,路出淮泗,屬 官軍討吳元濟,鋒方交隱,峰擲錫空中,飛身而過,兩 軍齊見而譁。後入金剛窟,將示寂,問眾曰:「諸方仙化, 坐去臥去?有立化也無?」曰:「有。」「有倒立也無?」曰:「無。」師乃 倒立而化,衣亦倒豎。舁就茶毘,不少動。其妹咄曰:「兄 生不循法律,死更惑人。」推之而仆。中峰下有寺,金天 會三年建,曰大延聖寺。殿三重墀,皆僧瘞骨,塔自佛 覺禪師下凡七。明正統十二年,太監吳亮重修,請賜 名曰「法華。」二碑皆吳亮自撰并書。其一碑曰「感恩感」, 英宗丁卯三月三日幸寺,賜僧金幣也。又金大定六 年碑,刻《隱峰銀山十詠》。又弘治十年碑,翰林學士汪 諧《淨業堂記》。今斷寺西上半里松棚菴北上一里鐵 壁寺塔,曰延聖塔,弘治四年建。塔前弘治八年釋行 倫《碑記》稱:法華寺領七十二菴,今止二十五爾。出山 北四十里,井兒峪菴,峪中一山蹙其額,終歲不承日 光。又一里,玉峰山,山石盡白,樹盡頻婆。林中大萬聖 寺,土人呼張開寺,像設皆石,今露而坐立也。殿前一 大松,僧云備五種,葉二種耳。側掌柏也,針松也。入山 之道二:從白泛嶺入者,壁奇,松柏奇。從三思嶺入者, 路平木石亦平。

按《順天府志山川攷》:「天壽山在昌平州東北十八里, 山有十三峰。明於每峰下立一陵,自永樂至天啟共 十二陵。」

按《昌平州志山川攷》:「天壽山在州城外東北一十八 里東山口之內,俗呼東榨子。明成祖上陵時幸此祝 壽,故名。即昌郡八景之首。」

天壽山部藝文一

《天壽山記》
明·葉盛

國初有寧陽人王賢,少遇異人相之,當官三品,乃授 以《青囊書》,遂精其術。永樂七年,成祖卜壽陵,遍訪名 術,有司以賢應。賢奉命於昌平州東北十八里,得茲 吉壤,舊名東榨子山。陵成,封曰「天壽。」賢後累官至順 天府尹。皇陵形勝,起自崑崙,然而太行華嶽,連亙數 千里,於西山海以達醫無閭,逶迤千里,於東與此天 壽山本同一脈,迺奠居至北正中之處,此固第一大 形勝,為天下之主山也。我朝列聖遺弓,並妥於此。斯 不獨天限中外有自然之屏障,而王氣所鍾,真永保 國祚於億萬年,鎮壓沙漠於千百世矣。世傳燕山實 氏舊居,無據。太祖初營天壽山,命皇太子偕漢、趙二 王暨皇太孫往觀之。過沙河凍,漢王請卻步輦就行。 仁廟素苦足疾,中官翼之,猶或時失足。漢顧趙曰:「前 人失足,後人把滑。」宣廟即應聲:「更有後人把滑哩。」漢 回顧,怒目者久之。此事雖由一時,而後來武定州事, 已兆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