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4 (1700-1725).djvu/33

此页尚未校对

禪此,宋真宗命王欽若撰《壇頌》碑石。

封祀壇宋真宗築,在嶽南五里。

朝覲壇在州南。宋真宗東封群臣朝覲地也。州之風 雲雷雨壇因其故址。陳堯叟撰碑頌,今在壇下。 御帳坪在嶽之中道,即秦封「五松」之地。宋真宗東封, 駐蹕於此,故名。今石上柱窠「帳殿」之遺蹟也。

無字碑,在嶽頂登封臺下,秦始皇立,或曰石表,或曰 神主石,或言其下有金書玉簡,當是石函,古今人莫 測其意,甚矣,秦人之譎也。石黃白色,頗光瑩,無苔蘚, 非嶽之所有。自他山至是,不知用民力幾何。《史記》:「漢 武帝置五車石於嶽。」今莫知所在。

秦篆碑,在玉女池上西公署後,李斯書,《始皇二世頌 德文》。宋劉跋序「泰山秦篆譜時尚有二百二十二字, 今湮泐,僅存二十九字。」

磨崖碑,有二:一在嶽頂東嶽祠後;一為唐元宗八分 書《紀泰山銘》,字五寸許,遒勁可愛;一在崖右,刻唐蘇 頲撰《東封朝覲頌》,字徑寸餘,書法類晉。近閩人林焞 以「忠孝廉節」四大字覆刻其上,鑱毀殆盡。

陰字碑在州之乾封門外迤東三百餘武,是為宋真 宗《答謝天書述二聖功德序》。銘曰「陰字」者,以字鐫北 面,從俗稱也;或曰「金字」,謂當時以金塗飾也;或曰「禋 祀」,以精意享祀言也。萬曆癸酉,御史吳從憲築泰陰 亭於碑北。

白騾塚在封禪壇北一里。唐元宗登封泰山,益州進 白騾,甚偉異。上親乘之,便於登降。禮畢,方下山坳休 息。有司言「騾無疾而殪」,上歎異之,謚曰「白騾將軍」,命 有司具槥櫝,壘石為塚。

秦松,在黃峴嶺,秦始皇登泰山,遇風雨,避於松下,遂 封為五大夫,今止存其一,然非秦時故物,疑後人續 植者。老榦拳曲擁腫,宛如蒼龍,勢欲飛騰。范宗吳勒 石樹其下,曰「五大夫松。」御帳坪稍北路旁,古松一株, 緣崖依峪,盤結偃蓋,若雲覆然,其奇詭蓊鬱,殆過大 夫松遠甚。方元煥磨崖書其下曰「處士松」,蓋尚其高 隱,不羨秦封也。又按《史記》云:「封其樹為五大夫。」五大 夫者,秦官名,第九爵也,不聞有五株松之說。唐李白 《送人遊桃源亭序》:「登封泰山,風雨暴作,雖五松受職, 草木有知」云云。又陸贄《禁中春松詩》:「不羨五株封。」皆 非也。惟宋王安石《詠柏》云:「老松先得大夫官。」庶為切 當。

「漢柏」在泰山之陽,登封門外山南廟左老柏數株,相 傳漢武帝封禪時所植。

《唐槐》在《嶽廟》內,奇古特異,雖良工不能繪。

《靈宇紀》:「東嶽廟在州城西北隅。」《風俗通》曰:「岱宗廟在 博縣西北三十里,山虞長守之。按《岱嶽觀至元碑》,嶽 廟在嶽南麓。」岱嶽、升元二觀前,當為漢址。唐武則天 篡,唐時改今地,或云宋改今地。其後歷代興廢修葺, 詳其諸記。石廟制,堞城高二丈,週三里。城門有八:南 闢者五,而正中曰嶽廟門,東偏曰仰高門,西偏曰見 「大門。」東闢者一,曰東華門;西闢者一,曰西華門;後闢 者一,曰後宰門。凡門各有樓,而角樓亦四:東南曰巽 樓,東北曰艮樓,西北曰乾樓,西南曰坤樓。由岱廟門 而上,重門為配天,次為仁安,再上為仁安殿。露臺高 下聯屬者二。殿前兩廡之中為鍾、鼓樓,樓之後各為 齋房,殿後為寢宮,宮左右為配寢。其規模宏侈,儼如 王者。居配天門左為三靈祠,右為太尉祠。祠前東廡 別殿,東曰「炳靈」,西曰「延禧」,碑亭三,其一當岱嶽、配天 二門之間,其二對峙於鐘鼓樓側。三亭皆為前朝御 製碑建。殿前古松數十株,蟠結偃蓋,非他境所有。炳 靈殿前則漢柏,延禧殿前則唐槐,皆特異,雖良繪莫 能狀。銀杏大者圍三仞,火空其中。《陰符經》曰:「火生於 樹。」信夫。奇石玲瓏者九。其上有古題刻,知自遠方來 奠獻者。碑石林立。其可為書法者,張待制漴書《宣和 廟記》。喬冢宰宇,篆御祝文。廟前有亭曰遙參,前為遙 參門,門之前為御街。宋東封警蹕之地,而實為廟之 第一門也。舊榜曰草參門。門中有臺,臺上有亭,亭重 簷四面,十有六角,峻嶒綺麗。昔凡有事於嶽者,先拜 於亭而後入廟,故曰「草參。」今有司遇當祝釐於廟罷, 則儀從由亭門而出,猶古之制也。亭今列屏鍳,方圓 各一丈六尺許。鍳前雕座,置《元君像》。四方來謁頂廟 者,亦先拜焉,故又曰「遙參亭」云。

東嶽上廟在嶽頂磨崖碑前。元至元間,提點張志純 嘗修焉。嘉靖間,都御史曾銑重修,布政使陳儒「記。」 東嶽中廟在嶽之陽,王母池之東,昔名岱嶽觀,今土 名老君堂,僅存三清小殿。按宋李諤《瑤池記》云:「觀肇 於軒黃」,即此地也。廢址中有古柏、古松十餘株,其枝 幹如虯龍。曾覽前朝高誨《記》云:「漢武帝東封時植」,蓋 即此也。而後園洞中壁間一石碣,題「漢柏」二字,相傳 趙子昂書,玩之近是。古碑凡三。其二刻唐與偽周老 氏之徒題記行楷書,俱有古法。碑雙石並立,覆以朿 蓋,土人稱《鴛鴦碑》,真奇製也。其一刻元至元年間泰 安州禁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