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4 (1700-1725).djvu/37

此页尚未校对

名,在泰山下。」顏師古曰:「此『高』字自作高下之高,而死 人之里,謂之蒿里,其字為蓬蒿之蒿。」或者誤以為蒿 里,混同一事。今山上有蒿里祠、森羅殿,皆流傳之誤 也。

社首山在高里山之左。周成王、唐高宗、元宗、宋真宗 皆禪此,上有社首壇。

石閭山,在泰安州南四十里。漢武帝封泰山,禪此。《史 記》:「石閭者在泰山下,南方方士多言此仙人之閭也, 故上親禪焉。」

亭亭山,在泰安州南五十里。《史記》曰:「黃帝封泰山,禪 此。」

梁父山,在泰安東南一百十里。秦始皇封泰山,禪此。 漢光武亦禪焉。

云云山在梁父山之東。《史記》:「無懷氏、伏羲、神農、炎帝、 顓頊、帝嚳、堯、舜、湯封泰山,皆禪此。」

宮山在新泰縣西四十里,連萊蕪縣界,泰山之左翼 也。舊名小泰山。上有雲衢岫,東有毬杖壑,西有水寨 溪、五雲澗。西北有千人洞,相傳漢武帝求仙,建宮於 此,上有石鞦韆架尚存。宋常曾《記》云:「武帝易小泰山 為宮山,封三峰為義山,其義山之地曰黃嶺,下有洞 極深。」

孤山在新泰縣東北三十里,山形獨立,迤東南有平 阜山,上有「雷公壇。」

甕口山,在萊蕪縣東北九十里。自上門道至青石關 二十里,兩山夾溪,崖壁峻竦,巖樹交參,單車徐引,數 步一息,岱東之勝境也。

三尖山在萊蕪縣東南三十里,山有三峰,形如筆架。 肅然山,在萊蕪縣西北五十里,脈從楊丘山來,其勢 肅然可畏。《史記》:「漢武帝禪肅然山。」《文獻通考》:「萊蕪有 肅然山。」

冠山在萊蕪縣西南五十里,脈起泰山。漢昭帝元鳳 三年,山忽洶洶如千人聲,視之,有大石自立,高丈五 尺,大四十八圍,三石為足,一石居上,其形如冠。 馬谷山,在海豐縣北八十里,一名「大山」,中有洞,深廣 二丈餘,劉世偉以為即古之碣石。

騮山,在海豐縣北一百二十里,一名「小山」,海豐二山, 泰山極北之培塿也。

日觀峰,在泰山。應劭《漢官儀》曰:「泰山東南頂名曰日 觀,雞鳴時見日出,高三丈。」

秦觀峰在泰山頂西可望長安。相傳秦始皇嘗登此 西望。

越觀峰,在泰山頂,可望會稽,一名「月觀」,謂與「日觀」相 對云。

丈人峰在泰山頂西南,特出群峰,世稱嶽丈取此。 回馬嶺在泰山陽,石磴陡險,馬至此不敢行,有「回馬 嶺」三字刻於石。

黃峴巖在泰山頂之南。勢甚險峻,土多黃色。

呂公洞,在泰山下,王母池東。壁一穴如空方丈餘,內 有呂公石像。相傳呂洞賓到此,有詩曰:「昔日曾遊此, 如今九十春。紅塵多少客,誰是識予人。」

白雲洞,在泰山頂西,窈然深邃,天將雨,雲出其中。 迎陽洞,在泰山陽,由石磴而上,洞中深廣可容二十 人。

「遙觀」洞,在泰山陽,一穴高深,遊人憩此。

黃華洞,在泰山頂東北,一名「後石屋。」

捨身崖在泰山頂東南,峭壁直下,約千丈餘。四方愚 民惑於輪迴之說,多捨身其中。官設藩籬禦之,亦不 能禁。

馬棚崖在泰山陽,若覆棚。其上有「馬棚崖」三字,又名 三字崖,世傳洞賓所書。

桃花峪,在泰山頂西南。世傳仙人種桃於此,大而且 紅。

石經峪,在泰山頂東南有古刻《金剛經》,楷書,有近八 分者,俗傳王右軍書,非也。

酆都峪在泰山之陽,世傳為冥司,亦名「酆都城。」有元 李簡明、《楊撫詩》。

明月嶂在泰山陰,群峰列秀,若屏障然。

登僊臺在泰山頂陽,世傳呂洞賓嘗至此。又山陰有 南拱臺、北拱臺,巉巖對峙,上復平坦。

蛻僊巖在泰山陽。俗傳王從之跏趺化此,人以為昇 仙。

龍口在泰山十八盤下,眾水所歸,飛流直下,如龍噴 然,曰「大龍口。」其下又有小龍口。

按《濟南府志》祠祀:「東嶽廟在泰安州城西北隅,歷代 修葺,詳在諸石記。唐宋元皆加封號,明洪武二年詔 去封號,稱為東嶽泰山之神,有司春秋致祭,有事則 遣廷臣祭告。永樂、天順、嘉靖、萬曆間皆重修。」

碧霞靈應宮,在泰嶽絕頂西南下三里許。

《寺觀》:天封寺在州東南三十里,宋開寶間移嶽祠下。 金党懷英下第時,曾得夢,知己必貴,已而果然。 冥福寺在州治西嶽廟之東